【五行中脾之子的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五行養生 |中醫基礎 |五行學說 |

五行(Five Phases ),指木、火、土、金、水,是中國古代一種物質觀,認為宇宙萬物,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運行和變化構成。中醫學中,五行特性來分析研究機體臟腑、經絡、生理功能五行屬性和關係。

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它是用來闡釋事物之間關係抽象概念,具有涵義,並非指五種物質本身。五行學說是五種物質功能屬性來歸納事物或現象屬性,並以五者之間滋生、制約來論述和推演事物或現象之間關係及運動變化規律。

五行之間相生相剋,任何事物不是孤立、靜止,而是不斷相生、剋運動中維持協調。

一是五臟中心基礎上,經絡聯繫全身,說明人體整體性,並現象觀察醫學實踐聯繫到五方、四時,說明人與自然界統一性。 《素問.陰陽應像大論》:「天風,地木,體為筋,肝,色蒼,……變動為握,竅目,味酸,志怒。」醫療實踐證明,怒可以傷肝,肝病患者有易怒、頭暈、目眩、抽搐以及筋和眼一些症候,採用治肝方藥或針灸肝經穴位,能收到效果。

二是五行生、克和相乘、相侮理論闡述五臟之間依存、制約關係,陰陽學說貫通一起,可以認識到一些防治疾病道理。 《類經》:「造化機,不可無生,不可無制。無生發育無,無制亢而為害,生中有製,制中有生,才能運行不息,相反相成。」《素問.五運行大論》:「氣有餘,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己所不勝,侮而乘,己所勝,而侮。」五行學說,隨著醫藥學發展,內容有所。但受歷史條件限制,五行通套一切,不免有某些牽強附會,脫離實際內容。應予批判地繼承。

以來,中國先賢五行理論地運於醫學領域,五行辯證生剋關係來認識、解釋生理現象,儘力適應內部規律養生,努力掌握人體運行機制防病、治病,取得了無比經驗和成果。

①歸類法:事物五行屬性是事物性質五行特性相類得出。如事物木特性相類,歸屬於木;火特性相類,歸屬於火。例如:五臟配屬五行,於肝主升而歸屬於木,心陽主而歸屬於火,脾主運化而歸屬於土,肺主降而歸屬於金,腎主水而歸屬於水。方位配屬五行,於日出東方,木升發特性相類,故歸屬於木;南方,火炎上特性相類,故歸屬於火;日落於西,金肅降特性相類,故歸屬於金;北方,水特性相類,故歸屬於水。

②推演法。如:肝屬於木,肝主筋和肝開竅於目的「筋」和「目」屬於木;心屬於火,則「脈」和「舌」屬於火;脾屬於土,則「肉」和「口」屬於土;肺屬於金,則「皮毛」和「鼻」屬於金;腎屬於水,則「骨」和「耳」、「二陰」屬於水。

③五行學說認為屬於同一五行屬性事物,存在著相關聯繫。如方位的東和自然界風、木以及酸味物質肝相關。

人體,是人體各種組織和功能歸結為五臟中心五個生理系統。

①說明五髒生理活動特點,如肝喜條達,有疏泄功能,有「木」生髮特性,故以肝屬「木」;心陽有作用,有「火」陽熱特性,故以心屬「火」;脾生化源,有「土」生化萬物特性,故以脾屬「土」;肺氣主肅降,有「金」、收斂特性,故以肺屬「金」;腎有主水、藏精功能,有「水」潤下特性,故以腎屬「水」。

(4)「金曰革」:從,、服;革,革除、改革、變革。金具有能柔能、—變革、肅殺特性。金代表性能,凡物生長後,必會達到凝固狀態,用金以示其性。引申肅殺、潛能、收斂、意。具有這類性能事物或現象,,可歸屬於「金」。

③說明人體外界環境四時氣以及飲食五味關係。總之,五行學說應用於生理,於說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以及人體與外環境之間聯繫統一性。

如肝病可以傳脾,是木乘土;脾病可以影響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影響,即木鬱土虛或土壅木鬱;肝病還可以影響心,母病及子;影響肺,木侮金;影響腎,子病及母。肝病是這樣,其他臟器病變是如此,可以五行生剋乘侮關係,說明它們病理上影響。

本臟主色、味、脈來診斷本臟病。如面見青色,喜食酸味,脈見弦象,可以診斷肝病;面見赤色,口味,脈象洪,可以診斷心火。脾虛病人,面見青色,木來乘土;心臟病人,面見黑色,水來乘火,。

它所主色、味、脈來診斷五臟疾病傳變情況。如脾病人,面見青色,脈現弦象,為肝病傳脾(木乘土);肺病人,面見紅色,脈現洪象,為心病傳肺(火乘金)。五臟中任何一有病,可以傳及其他四臟,五行學說來分析,存在著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四種傳變關係。

色脈之間生剋關係來判斷疾病後。如肝病面色青,見弦脈,色脈相符。如果見弦脈,反見浮脈,屬相勝脈,克色之脈(金克木),逆,主預後;若見沉脈,屬相生脈,即生色之脈(水生木),順,主預後。

①控制五臟疾病傳變。如肝病能傳脾(木乘土),預先予以補脾,防其傳變。 「見肝病,知肝當傳於脾,脾氣」。

②確定治療原則。概括為「補母瀉子」法,即「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補母,是具有母子關係證而治療,如肝補腎,因為腎肝母,所以補腎水可以生肝木。瀉子,是具有母子關係證而治療,如肝實瀉心,因為心為肝之子,所以瀉心火有助於瀉肝木。

剋關係來定治療原則,可以概括為「抑強」法,即瀉其克者,補其克者。如肝木過而乘脾土,肝木過為,瀉,脾土,補。

③制定治療方法。藥物治療方面,如滋水涵木法,是滋補腎陰涵養肝陰方法,適用於腎陰虧損而肝陰病證。如培土生金法,是健脾益肺方法,適用於脾失而肺氣病證。如扶土抑木法是疏肝健脾藥治療肝脾虛一種方法。

五行學說是說明世界永恆運動一種觀念。一方面認為世界萬物是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構成,對世界本原作出 了回答;另一方面認為任何事物不是孤立、靜止,而是不斷相生、剋運動之中維持著協調。所以,五行學說不僅具有唯物觀,而且含有 辯證法思想,是中國古代用以認識宇宙,解釋宇宙事物發生髮展過程中聯繫法則一種學說。

中醫學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領域,系 統結構觀點來觀察人體,闡述人體局部與局部、局部整體之間有機聯繫,以及人體外界環境統一,加強了中醫學整體觀念論證,使中醫學所採用整體系 統方法進一步系統化,中醫學特有理論體系形成,起了推動作用,成為中醫學理論體系哲學基礎之一和組成部分.隨著中醫學發展,中醫學 五行學說哲學上五行學說分離,著重用五行互藏理論說明自然界多維、多層次無限可分物質結構和屬性,以及臟腑關係,是人體五臟之中各兼 五臟,即五臟互藏規律,揭示機體內部外界環境動態調節機制,闡明與疾病、疾病診斷和防治規律。

1.五行哲學含義:五行是中國古代哲學基本範疇之一,是中國上古原始科學思想。 「五」,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行」,四通八達,流行和行用 謂,是行動、運動古義,即運動變化,運行不息意思。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運動變化。切不可將五行看作是靜態,而應看作是五種動態作 。五行不僅是物質和運動,而且是物質和運動,不離,即離,是五種物、五種性、五種能力,故稱五德。五行學說和陰陽學說,一開始著 眼於事物矛盾作用,事物運動和變化。 《說文解字》:「五」作「X」,「五行,二,陰陽天地之間交舞」。五行「行」宇、五運「運」字是運行 不息意思。五行概念,不是表示五種物質形態,而是代表五種功能屬性,「是五種力量地循環運動而不是消極無動性基本(主要)物質」 (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是自然界客觀事物內部陰陽運動變化過程中五種狀態抽象,屬於抽象概念,是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哲學範疇。

2.五行醫學含義:中醫學五行,是中國古代哲學五行範疇中醫學結合產物,

是 中醫學認識世界和生命運動世界觀和方法論。中醫學五行概念賦予了陰陽含義,認為木、火、土、金、水乃至自然界各種事物是陰陽矛盾運動產生。陰陽運動變化可以天之風、熱、溫、燥、濕、六氣和地木、火、土、金、水五行反映出來。中醫學五行不僅是指五類事物及其屬性,是 它包含了五類事物內部陰陽矛盾運動。

中醫學五行概念,標示著物質世界,不論還是生命是物質形態多樣性統一;二是標示著一種 中國整體思想中一種多元結構聯繫思維形態.多元結構聯繫整體思維是中國古代相關性思維典型形態——-這種思維形態中醫學中獲得了典型、充 分表達。中醫學五行概念,旨在說明人體結構各個部分,以及人體外界環境是一個有機整體,屬醫學科學中哲學概念,純粹哲學概念,

1.五行氣:氣五行中國古代哲學世界本原認識哲學範疇。氣範疇說明物質世界統一性,而五行範疇說明物質世界物質形態多樣性。氣五行體現出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一」和「多」辯證統一,萬物本原於一氣,一氣分行,五行歸於一氣。

2,五行陰陽:陰陽是宇宙總規律,是氣本身內矛盾要素:氣有陰陽,一氣分行,故五行含陰陽。五行運動受陰陽的製。陰變陽合而生五行。五行中木火屬陽,金水土屬陰,而五行中每一行又各具陰陽。

1.五行特性:五行特性,是古人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樸素認識基礎之上,進行抽象而形成理論概念。五行特性是:

(1)「木日曲直」:曲,屈;,伸。曲直,。即能曲能伸義.木具有生長、能曲能.伸、升發特性。木代表生髮力量性能,標示宇宙萬物具有生生不已功能。具有這類特性事物或現象,可歸屬於「木」。

(2)「火日炎上」:炎,;上,。火具有發熱、溫暖、特性。火代表生髮力量升華,光輝而熱力性能。具有、升騰、性能事物或現象,可歸屬於「火」。

(3)「土愛稼穡」:春種曰稼,秋收曰穡,指農作物播種和收穫。土具有載物、生化特性,故稱土載四行,萬物母。土俱生生之義,為世界萬物和人類生存本,”四象五行藉土」。五行土貴。具有生化、承載、受納性能事物或現象,歸屬於「土」。

②子病犯母:稱「子盜母氣」。子病犯母系病邪子臟傳來,侵入屬母,有子髒病變,後有母髒病變。如心火而 致肝火,有升無降,導致心肝。心火,現心煩或譫語、口舌生瘡、舌尖紅赤疼痛症狀;肝火,現易怒、頭痛眩暈、面紅目赤 症狀。心屬火,肝屬木,木能生火。肝母,心為子.其病心及肝,於傳母,病情。

(5)「水曰潤下」:潤,濕潤;下,向下。水代表凍結含藏意,水俱有滋潤、下、閉藏特性。具有、滋潤、下、閉藏性能事物或現像可歸屬於”水」。

由此可以看出,醫學上說五行,不是指木火土金水這五種物質本身,而是五種物質屬性抽象概括。

2.事物屬性五行分類:五行學說五行特性,與自然界各種事物或現象相類,運用歸類和推演方法,其分成五大類。其推理方法是:

(1) 類:類兩個或兩類事物某些屬性或關係上相似或而推出它們其他方面可能或相似一種邏輯方法。類比是一種推理方法。類比法,中 醫學稱「援物比類」或「取像比類」。中醫學五行學說運用類比方法,將事物形象(指事物性質、作用、形態)與五行屬性相類,物象具有某行類似 特性,其歸屬於某行。如方位配五行、五臟配五行。方位配五行,旭日東升,木之升發特性相類,故東方歸屬於木;南方,火炎上特性相類,故 南方歸屬於火。如五臟配五行,脾主運化而類於土化物,故脾歸屬於土,肺主肅降而類於金之肅殺,故肺歸屬於金,。

(2)推衍:推衍是已知某些事物屬性,推衍其他相關事物,得知這些事物屬性推理方法。屬中國古代類推形式,包括平行式推衍和包含式推衍兩種類型。

平 行式推衍:類比思維相比,實際上是發生了量變化,並沒有改變思維作水方向運動性質。是某種法則或範本延伸,這種法則、範本推衍對象之間 並存在包含關係。木行推衍例,已知肝屬於木,而肝合膽,主筋,開竅於目,故膽、筋、目眥屬於木。他如五誌怒、五聲呼、變動握,以及五季春、 五方之東、五氣風、五化生、五色青、五味酸、五時旦、五音之角,歸於本。木行特性,人體肝中心,推衍膽、目、筋、怒、 呼、握;自然界春中心,推衍東、風、生、青、酸、平旦、角。肝膽、目、筋、怒、呼、握,以及春東、風、生、青、酸、平旦、角之間並存在 包含關係,是五臟肝、五季之春基礎上發生了量增加,其他四行均類此。

包含式推衍:包含式推衍可分為抽像模型推衍和類命題推衍兩 種形式。五行學說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間生剋制化規律,說明人體肝、心、脾、肺、腎五臟中心五臟系統,以及人體環境各要素之間統一 性,便是五行結構模型推衍應用。類命題推衍屬中國古代三段論推理。中國古代三段論屬「規範」推理形式,不具備類型或範式意義。 五行推衍中不若模型推衍應用,故此。

總之,五行學說天人相應指導思想,五行為中心,空間結構五方、時間結構五季、人 體結構五臟基本框架,將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以及人體生理病理現象,其屬性進行歸納,具有生髮、特性者統屬於木;具有陽熱、上炎特性 者統屬於火;具有長養、化育特性者統屬於土;具有、收殺特性者統屬於金;具有、滋潤、下、閉藏特性者統屬於水。從而人體生命活動自然界 事物和現象聯繫起來,形成了聯繫人體內外環境五行結構系統,用以說明人體以及人環境統一性。

中 國古代科學方法具有於觀察、善於推類、於運數、於應用和於辯證特點。推類,即善於舉一反三、引而伸推類方法去研究自然界未知事物。 「仰觀天象,俯察地理」,「取諸身,遠取諸物」「觀物取像」基礎上,「類族辨物」,並進一步「引而伸,觸類而長之」,即觸類旁通,已知事物推 到其他未知事物。五行學說歸類和推演思維方法是:觀物——取像——比類——運數(五行)——求道(規律),即應像。觸類可為其像,合義可為 其徵,立像類手段,求道是目的。這是一種以直接觀察基礎綜合類比思維方法。

中 國古代科學方法具有於觀察、善於推類、於運數、於應用和於辯證特點。推類,即善於舉一反三、引而伸推類方法去研究自然界未知事物。 「仰觀天象,俯察地理」,「取諸身,遠取諸物」「觀物取像」基礎上,「類族辨物」,並進一步「引而伸,觸類而長之」,即觸類旁通,已知事物推 到其他未知事物。五行學說歸類和推演思維方法是:觀物——取像——比類——運數(五行)——求道(規律),即應像。觸類可為其像,合義可為 其徵,立像類手段,求道是目的。這是一種以直接觀察基礎綜合類比思維方法。

五行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生關係中,任何一行有「生我」、「我生」兩方面關係,《》它比喻為「母」與「子」關係。 「生我」者母,「我生」者「子」。所以五行相生 關係稱「母子關係」。火例,生「我」者木,木能生火,木為火母;「我」生者土,火能生土,土為火之子。餘可類推。

五行剋次序是:木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剋土。這種克制關係是複無。木得金斂,木過散;水得火伏,火過炎;土得木疏,土過;金得火溫,金不過收;水得土滲,水不過潤。氣化妙用。

剋關係中,任何一行有「克我」、「我克」兩方面關係。 《黃帝內經》稱「所勝」與「所不勝」關係。 「克我」者「所不勝」。 「我克」者「所 勝」。所以,五行剋關係,叫「所勝」與「所不勝」關係。土為例,「克我」者木,木為土之「所不勝」。 「我克」者水,水為土之「所勝」。餘可 類推。

上述生剋關係中,任何一行有「生我」和「我生」,「克我」和「我克二四個面關係。木為例,「生我」者水,「我生」者火;「克我」者金,「我克」者土。

(3) 制化規律:五行中的製化關係,是五行生剋關係結合。相生與相剋是不可分割兩個方面。沒有生,沒有事物發生和成長;沒有克,不能維持協調關係 下變化發展。因此,生中有克(化中有製),克中有生(制中有化),相反相成,才能維持和促進事物協調和發展變化。五行之間這種生中有製、 制中有生、生化、制約生剋關係,稱制化。

其規律是:木剋土,土生金,金克木;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土克水,水生木,木剋土;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

相生言之,木能生火,是「母來顧子」意,但是木之本身受水所生,這種「生我」、「我生」關係是。如果只有「我生」而無「生我」,那麼木來 說,會形成過,宛如收入與支出一樣。另一方面,水火之間,是剋關係,所以相生之中,寓有剋關係,而不是相生,這樣保證了生 克之間動態。

以相剋言,木能剋土,金能克木(我克、克我),而土與金之間,是相生關係,所以形成了木剋土、土生金、金又克 木(子復母仇)。這說明五行剋不是,剋之中,寓有相生,才能維持。換句話說,被克者本身有反製作用,所以當發生相剋過而產生賊害時 候,才能夠保持協調關係。

生剋制化規律是一切事物發展變化現象,人體是生理狀態。這種相反相成生剋制化關係 中,還可以看出五行之間偽協調是。因為相生相剋過程,事物消長發展過程。此過程中,會出現過和不及情況。這種情況出現, 其本身一次相生相剋調節。這樣,復出現一次協調。這種不之中求得,而所代替循環運動,地推動 著事物變化和發展。五行學說這一理論明自然界氣候變遷和自然界生態,以及人體生理活動.

(1)子母相及:及,影響所及意。子母相及是指五行生剋制化遭到破壞後出現相生現象。包括母及於子和子及於母兩個方面。母及於子相生次序,子及於母相生次序相反。如木行,影響到火行,叫作母及於子;影響到水行,則叫作子及於母。

(2)相乘相侮:相乘相侮,實際上是情況下的相剋現象。

延伸閱讀…

五行- A+醫學百科

中醫基礎/五行學說

相乘規律:乘,即乘侵襲意。相乘即剋過,超過制約程度,使事物之間失去了協調關係。五行之間相乘次序剋,但被克者。

相 乘現象可分兩個方面:其一,五行中任何一行本身(),使原來克它一行乘侵襲(乘),而使它,即乘其虛而襲之:如以木剋土例:情 況下,木剋土,木為克者,土被克者,於它們之間制約而維持著狀態。異常情況下,木處於水平,但土本身(),因此,兩者 間失去了狀態,木乘土之虛而克它。這樣剋,超過了製關係,使土。其二,五行中任何一行本身過度,而受它克制那一行 於水平,這種情況下,雖然「克」一方,但於「克」一方超過了水平,所以會打破兩者之間制約關係,出現過度剋現 象。如木剋土例:情況下,木能製土,維持,若土本身處於水平,但於木,從而使兩者之間失去了狀 態,出現了木亢乘土現象。

「剋」和「相乘」是有區別,前者是情況下的製關係,後者是制約關係遭到破壞異常相剋現象。人體,前者為生理現象,而後者病理表現。但是人習慣剋相乘,病理木乘土,稱木剋土。

相侮規律:侮,即欺侮,有恃意。相侮是指五行中任何一行本身過,使原來克它一行,不僅不能去製它,反而它克制,即反克,稱反侮。

相 侮現像表現兩個方面,如以木為例:其一,當木過度時,金原是克木,但於木過度,金不僅不能去克木,反而木所克制,使金受損,這叫木反 悔金。其二,當木過度時,金原克木,木又剋土,但於木過度,不僅金來乘木,而且土乘木之衰而反侮。習慣上土反侮木稱「土壅木鬱」。

相 乘相侮破壞協調統一表現。乘侮,其過而乘襲或欺侮。 「乘」剋有餘,而危害於被克者,某一行其「所勝」過度克制。 「侮」 被克者有餘,而反侮其克者,某一行其「所不勝」反克。於理解,我們乘侮開來一一加以分析:實際上,相乘和相侮是休戚相關,是一 個問題兩個方面,現在,我們兩者統一起來分析。如木有餘而金不能木加以克制,木克制其所勝之土,這叫作「乘」,同時,木恃己之強反去克制 其「所不勝」金,這叫作「侮」。反之,木,不僅金來乘木,而且其所勝之土又乘其虛而侮。所以說:「氣有餘,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己 勝侮而乘,己勝而侮」(《素問.五運行大論》)。

(3)勝復規律:勝復指勝氣和復氣釣關係。五行學說於過或不及引起對 「己所勝」過度克制稱「勝氣」,而這種勝氣五行系統內招致一種相反力量(報復氣),其壓抑下去,這種能報復「勝氣」氣,稱為「復 氣」,總稱「勝復氣」。 「有勝之氣,其來複」(《素問.大論》)。這是五行結構系統本身作為系統整體於過或不及自行調節機制,旨在使 恢復制化調節狀態。如木氣過,作為勝氣過度剋土,而使土氣衰,土衰不能製水,水氣偏勝而加劇克火,火氣受製而減克金力,於是金氣起 來,過木氣克伐下去,使其恢復。反之,若木氣,受到金過度克制,同時木衰不能製土而引起土氣,土氣加強抑水而水氣 衰,水衰無製火而火亢,火偏亢導致金偏衰而不能製木,從而使不及木氣復歸於平,維持其調節狀態。故曰:「形有勝衰,謂五行之治,各有過 及。始,有餘而,,而,有餘之」(《素問.天元紀大論》)。

勝復調節規律是:有勝,後有復,報其勝。 「勝氣」,「復氣」;「勝氣」輕,「復氣」。五行具有剋關係各行之間有多少過,會招致多少不及;有多少不及,會招致多少過。於 五行單數,所以於任何一行,有「勝氣」有「復氣」,而且數量上相等。故曰:「有重則復,無勝否」(《素問.大論》),「微者復,甚復 甚」(《素問.五常政大論》)。這是五行運動法則。勝復調節機制,使五行結構系統整體局部出現情況,進行自身調節,繼續維持其整體 。

總之,五行結構系統具有兩種調節機制,一情況下生剋制化調節機制,常情況下勝復調節機制。這兩種調節機制,形成並保障了五行結構系統動態和循環運動。

五 行學說中醫學領域中應用,主要是運用五行特性來分析和歸納人體形體結構及其功能,以及外界環境各種要素五行屬性;運用五行生剋制化規律來闡述 人體五臟系統之間局部與局部、局部整體,以及人外界環境關係;五行乘侮勝復規律來說疾病發生髮展規律和自然界五運六氣變化規律, 圖2-11五行勝復規律示意圖具有理論意義,而且有指導臨床診斷、治療和養生康復際意義。五行學說應用,加強了中醫學關於人體以及人外界環境 是一個統體論證,使中醫學所採用整體系統方法進一步系統化。

1.人體組織結 構分屬:中醫學五行配五髒基礎上,類比方法,臟腑組織性能、特點,人體組織結構分屬於五行,五臟(肝、心、脾、肺、腎)為中心, 六腑(實際上是五腑:胃、小腸、大腸、膀胱、膽)為配合,支配五體.(筋、脈、肉、皮毛、骨),開竅於五官(目、舌、口、鼻、耳),外榮於體表組織 (爪、面、唇、毛、發),形成了以五臟中心臟腑組織結構系統,從而臟象學說奠定了理論基礎。

2.說明臟腑生理功能:五行學說, 人體內臟歸屬於五行,五行特性來說明五髒部分生理功能。如:木性可曲可直,條達,有生髮特性,故肝喜條達而惡抑鬱,有疏泄功能;火 性溫熱,其性炎上,心屬火,故心陽有溫煦功;土性,有生化萬物特性,脾屬土,脾有消化水穀,運送,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功,氣血生化 源;金性,收斂,肺屬金,故肺具性,肺氣有肅降能;水性潤下,有寒潤、下行、閉藏特性,腎屬水,故腎主閉藏,有藏精、主水功能。

3.說明臟腑之間關係:中醫五行學說五臟五行分屬,不僅闡明了五髒功能和特性,而且運用五行生剋制化理論,明臟腑生理功能聯繫。五臟之間既有滋生關係,有制約關係。

五行相生說明臟腑之間聯繫:如木生火,即肝木濟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脈,肝藏血功能有助於心主血脈功能發揮。火生土,即心火溫脾土,心主血 脈、主神誌,脾主運化、主生血統血,心主血脈功能,血能營脾;脾才能發揮主運化、生血、統血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氣,化生氣血,轉輸 充肺,促進肺主氣功能,使宣肅。金生水,即肺金養腎水,肺主,腎主藏精,肺氣肅降有助於腎藏精、納氣、主水功。水生木,即腎水滋肝 木,腎藏精,肝藏血,腎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發揮。這種五臟滋生關係,五行相生理論來闡明。

五行剋說五間 制約關係:如心屬火,腎屬水,水克火,即腎水能製心火,如腎水上濟於心,可以防止心火。肺屬金,心屬火,火克金,即心火能製肺金,如心火 陽熱,可抑制肺氣過。肝屬木,肺屬金,金克木,即肺金能製肝木,如肺氣過,可抑制肝陽上亢。脾屬土,肝屬木,木剋土,即肝木能製脾 土。如肝氣條達,可疏泄脾氣壅滯。腎屬水,脾屬土,土克水,即脾土能製腎水,如脾土運化,能防止腎水泛濫。這種五臟之間制約關係,五 行相剋理論來說。

五臟中每一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關係。五臟之間生剋制化,說明每一功能上有他髒資助,不致於虛 損,能剋制另外臟器,使其不致過亢。本臟氣太盛,有他氣制;本臟氣損,可他臟之氣補之。如脾(土)氣,其,則(火)生 ;其亢,有肝木剋;肺(金)氣,土可生;腎(水)氣過亢,土可克。這種生剋關係五聯繫成一個整體,從而保證了人體內環境對立統 一。

五臟中每一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關係。五臟之間生剋制化,說明每一功能上有他髒資助,不致於虛 損,能剋制另外臟器,使其不致過亢。本臟氣太盛,有他氣制;本臟氣損,可他臟之氣補之。如脾(土)氣,其,則(火)生 ;其亢,有肝木剋;肺(金)氣,土可生;腎(水)氣過亢,土可克。這種生剋關係五聯繫成一個整體,從而保證了人體內環境對立統 一。

4.說明人體內外環境統一:事物屬性五行歸類,人體臟腑組織結構歸屬於五行外,同時有關事物 和現象進行了歸屬。例如,人體五臟、六腑、五體、五官,與自然界五方、五季、五味、五色相應,這樣人環境統一起來。這種歸類方法,不僅 說明了人體內臟腑整體統一,而且反映出人體外界協調統一。如春應東方,風氣主令,故氣候溫和,氣主生髮,萬物滋生。人體肝氣相應,肝氣於 春。這樣人體肝系統和春木氣統一起來。從而反映出人體內外環境統一整體觀念。

1.發病:五臟外應五時,所以六氣發病規律,是主時受發病。於五臟各以所主時而受病,其時者,受。所以,春天時候,肝受;夏天時候,心受;長夏時候,脾受;秋天時候,肺受;冬天時候,腎受。

主 時受發病,這是規律,但是有所勝和所不勝之臟受病。氣候,時令未到而氣,屬過氣;時令到而氣,屬不及氣。太過之氣 發病規律,不僅可以反侮其所不勝之臟,而且要乘其所勝之臟;不及氣發病規律,不僅所勝之臟妄行而反侮,即使是我生之臟,有受病可能。這是五 行所勝與所不勝生剋乘侮規律而推測。這種發病規律推測,雖然不能完全符合臨床實踐,但它說明了五臟疾病發生,受著氣候變化影響。

2.傳變:於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內臟之間是滋生、制約.因而病理上影響。本臟病可以傳至他,他病可以傳至本臟,這種病理上影響稱之為傳變。從五行學說明五臟病變傳變,可以分為生關係傳變和相剋關係傳變。

① 母病及子:稱「母虛累子」。母病及子系病邪母臟傳來,侵入屬子,有母髒病變後有子病變。如水涵木,即腎不能滋養肝木,其臨床表現 腎,腎陰,多見耳鳴、腰膝、遺精;肝,肝陰血,多見眩暈、、、肢體麻木,或手足蠕動,甚震顫抽掣。陰虛生內, 故亦現、顴紅、五心症狀。腎屬水,肝屬木,水能生木。現水不生木,其病腎及肝,母傳子。於相生關係,病情雖有發展,但滋生作用 絕,病情。

②子病犯母:稱「子盜母氣」。子病犯母系病邪子臟傳來,侵入屬母,有子髒病變,後有母髒病變。如心火而 致肝火,有升無降,導致心肝。心火,現心煩或譫語、口舌生瘡、舌尖紅赤疼痛症狀;肝火,現易怒、頭痛眩暈、面紅目赤 症狀。心屬火,肝屬木,木能生火。肝母,心為子.其病心及肝,於傳母,病情。

延伸閱讀…

五行養生_百度百科

【漫話中醫】中醫學中的五行學說

疾病相生規律傳變,有分,「母病及子」順,其病;「子病犯母」逆,病重。

① 相乘:是剋過病,如木旺乘土,稱木橫剋土。木旺乘土,即肝木剋伐脾胃,有肝病變,後有脾胃病變。於肝氣橫逆,疏泄過,影響脾胃,導致消 化機能,肝氣橫逆,現眩暈頭痛、易怒、胸悶脅痛症狀;及脾則表現脘腹、厭食、溏洩或不調脾之候;及胃則表現納呆、噯氣、吞 酸、嘔吐胃失和降證。肝傳脾稱肝氣犯脾,肝傳胃稱肝氣犯胃:木旺乘土,肝氣橫逆病變外,往往是脾氣和胃失和降病變同時存在。肝屬木, 脾(胃)屬土,木能剋土,木氣有餘,剋過,其病肝傳脾(胃,)。病從相剋方面傳來,侵犯克臟器。

②相侮:稱反侮,是反克為害, 如木火刑金,於肝火,影響肺氣,臨床表現既有胸脅疼痛、口苦、易怒、脈弦數肝火過證,有咳嗽、咳痰,痰中帶血肺失之候: 肝病先,肺病後。肝屬木,肺屬金,金能克木,今肝木過,反侮肺金,其病肝傳肺。病邪被克臟器傳來,此屬相侮規律傳變,生理上既制約於我,病則其 ,其病,故《》謂「所勝來者」。

總之,五臟之間病理影響及其傳變規律,可以五行生剋乘侮規律來解釋。如肝臟有 病,可以傳心稱為母病及子;傳腎,稱為子病及母。這是相生規律傳變,其病輕淺,《》稱為「傳」。若肝病傳脾,稱為木乘土;傳肺,稱為木侮金。這是 乘侮規律傳變,其病,《》稱為「逆傳」,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當內有病時,人體內臟功 能活動及其關係異變化,可以反映到體表相應組織器官,出現色澤、聲音、形態、脈像諸方面變化。於五臟五色、五音、五味五行分 類歸屬形成了聯繫,這種五臟系統層次結構,診斷和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因此,臨床診斷疾病時,可以綜合望、聞、問、切四診所得材料, 五行所屬及其生剋乘侮變化規律,來推斷病情。

1.本臟主色、味、脈來診斷本臟病。如面見青色,喜食酸味,脈見弦象,可以診斷肝病;面見赤色,口味,脈象洪,可以診斷心火。

2.推斷臟腑兼病變:.他主色來推測五臟病傳變。脾虛病人,面見青色,木來乘土;心臟病人,面見黑色,水來克火,。

3.推斷病變後:脈色之間生剋關係來判斷疾病後。如肝病色青見弦脈,色脈相符,如果不得弦脈反見浮脈屬相勝脈,即克色脈(金克木)逆;若得沉脈屬相生脈,即生色之脈(水生木)順?

五行學說治療上應用,體現於藥物、針灸、精神療法之中,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五行學說萌芽於殷商時代,形成於西周前期,歷史上記載五行概念是《尚書》中有兩篇文獻提到五行這個詞。春秋時期,五行地用來解釋社會現象。史書《左傳》、《國語》中載有大量有關五行言論或事件。五行各自特性,對自然界各事物和現象進行歸類。一事物與其他事物五行相行來認識把握事物發展變化規律。還包括五行相生與相剋,五行製化勝復,五行相乘相侮,以及五行母子關係方面。

中醫五行學說,依肝、心、脾、肺、腎五臟某一方面生理功能特性,其歸屬於木、火、土、金、水五行,明五生理功能或生理特性。五臟相應五腑(三焦之外)、五官、五體、五志、五神、五液、五華歸屬於五行,建立中醫藏象學說中五行──五臟系統。演釋天人相應理論,自然界五方、五時、五氣、五味、五色、五化、五音人體五臟系統聯繫起來,達成人與環境統一,表達了人天地相應整體觀念。此外,五行生剋制化理論,說明五臟功能之間資生、制約關係。五臟之間資生關係是: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腎水、腎水生肝木。五臟制約關係是:腎水克心火、心火克肺金、肺金克肝木、肝木剋脾土、脾土克腎水。五臟相生關係,若疾病順著五行(臟)相生次序傳變,即母臟發展子臟,稱為「母病及子」,若疾病逆行五行相生次序傳變,即子臟波及母臟者,稱「子病及母」。五臟剋關係,若疾病順著五行(臟)剋次序傳變,即任何一行(臟),其「所勝」行(臟)克制太過者,稱為「相乘」。若疾病逆著五行(臟)剋次序傳變,即任何一行(臟),其「所不勝」行(臟)反向克制者,稱為「相侮」。

細究可見:“五季”中“長夏”,此十四類歸納於“五行”概念(含“五行”本身)對應事物,各自具有特徵,完全含同性,例如“火”與“土”,“南”與“中”,“”與“甘”,以及“喜”與“思”;唯“長夏”於五季“夏”,概念相似,含“夏”意;但,“長夏”多一“長”字。不過,“長夏”與“夏”別,絕不如“火”“土”性質之涇渭分明,“水火不容”,卻似是而非,貌離神合,耐人尋味。

古人為何獨創“長夏”一詞而形成“五季”,區別古往今來通行春夏秋冬“四季”?取“春夏冬”,獨擇“夏”季一分二而得“長夏”這一時間概念?此疑問,令我遍覽典籍,試圖尋得答案。發現“長夏”專題研討,撰述多。故揣,試作此文,求教於方家。

我國現存醫書,公認是成書於戰國秦漢時期《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其包括《素問》及《靈樞》各九卷。書名冠以“黃帝”,係後人偽託。東漢班固撰《漢書·藝文志》著錄,曰:“《黃帝內經》十八卷。”此書醫理闡述陰陽五行學說、辨證論治規律、病機病症,兼及針灸、方藥、養生,奠定了中醫學發展理論基礎,歷代醫學家稱為“醫家宗”。

按序讀來,《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提及古時一年季候,出現了“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四時”說法,概而論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其,故萬物沉浮於生長門。”,《素問》明確提出“春夏秋冬”這“四時”,並無它說。接著,《金匱真言論篇第四》裡,出現論述如下:

“黃帝問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何謂?

歧伯曰: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臟,邪氣發病。所謂得四時勝者,春勝長夏,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 ”

我見,這是《黃帝內經》首次提及“長夏”這詞記載。但書中此詞時間概念及醫學含義做出任何界定或解釋,提出明確論斷:“春勝長夏,夏勝冬。”那麼,前述“四時”說法,既然“夏三月”屬四時“”,此地冒出“長夏”,道“四時”突然變作“五時”?若有“五時”,為何選取“長夏”,而非“長春”,“長秋”,“冬”呢?有,為何“春勝長夏”,“夏勝冬”?書中解釋,接著衍生出“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結論。我讀,疑竇叢生。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有兩處提到“長夏”,即“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洩寒中…、、”,“仲夏不病胸脅,長夏不病洞洩寒中……”,此,解釋是:“……夏天多發生胸脅方面疾患,長夏季多發生洞洩裡寒症…、、”,“……(若冬天進行蹻擾動陽氣活動),來年夏天會發生胸脅疾患,長夏季節會發生洞洩一類里寒病……”。請注意,此篇突然首次提出“仲夏”一詞,其時間界定做過任何解釋,其作為“夏”同義詞。我:“仲夏”與“夏”顯然,為何混為一談?若“仲夏”季候概念,“長夏”,那有了“六季”?

“仲夏”,見於《尚書·堯典》:“日永星火,仲夏”;《辭海》解釋是夏季之中(曆五月)。舊時兄弟排行常以伯、仲、叔、季為序,仲,是老二。若《黃帝內經》所提及“仲夏”“長夏”之前,那麼邏輯順序看來,曆五月(仲夏)後“長夏”應是曆六月左右。不過這裡有問題:陰陽五行里“五季”順序,“春”後“夏”,那麼此“夏”是否“仲夏”?顧名思義,“仲夏”夏之中間,其後夏末;既是夏末,“長夏”?道夏季時間跨度其他三季要?果如此,一年不管分成四季或五季,其時間總長度應是。倘若有了“長夏”,意味有“短秋”或“春”或“冬”?

《黃帝內經》全書論述內容,限於人體生理學及醫學,糅合了自戰國秦漢時期“五行”學說涵蓋、天文、人文及政治領域。此書依託“五行”學說核心思想主要有二:一是萬事萬物依類相配對應;二是“木、火、土、金、水”五行循環相生相剋關係。

我以為,祖先篳路藍縷、農耕於中華大地時,所賴生存自然界空間位置及時間順序,便是遭遇急需留心研究知識。所以,認定“五行”即五種物質運行(相生相剋關係)構成宇宙萬物理論基礎上,應方位觀念(空間)及時間概念(季節)形成。因此,所知陰陽五行歸類表裡,隨“五行”是“五方”(東南中西北)及“五季”(春夏長夏秋冬),奇。

既世間萬事萬物分為五類而一一配對,掛一漏萬、牽強附會。即以“五季”例,季節明明是四季,為何一分五?何況《金匱真言篇第四》裡“帝曰:五臟應四時,各有受乎?”明確提出“四時”概念,所謂“四時”即“四季”代詞,那麼《黃帝內經》提到“五季”(因有“長夏”一說)概念,自相矛盾?

然而,我們發現書中“五季”“長夏”,是應“五方”“中”、從而諸多其它五種事物第三種相配,會覺得此書試圖圓其說,自成一家。 《陰陽應像大論篇第五》曰:“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天濕,地土,體為肉,脾,色黃,音宮,聲歌,變動噦,竅口,味甘,志思。思傷脾,怒勝思;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

如此,“長夏”與“中”,“濕”,“土”,“甘”,“脾”,“肉”,“肺”,“口”,“黃”,“宮”,“歌”,“噦”,“思”13種事物即現象(“噦”)蛛網相配。不過,對《黃帝內經》對“長夏”如此配對解釋,我有疑惑:

其一,“五臟”裡“脾”與“肺”分明是兩種截然不同髒器,怎麼書中變成“脾生肉,肉生肺”,於是說“脾生肺”嗎?

其二,“甘生脾,脾生肉”“肉”應是,而之前書中提到:“‘肝生筋,筋生心’……‘心生血,血生脾’……”“血”, 想來應是液體;那麼,液體(血)如何生成脾?

其三,既然“甘生脾,脾生肉”,為何“甘傷肉”?“甘”生出“脾”及“肉”反而會“肉”?

另外,從各季節時間長度,《黃帝內經》對“長夏”之時令界定,語焉不詳,或付之闕如。這讀者理解“五季”造成困難。

物換星移及四季變遷,我們祖先認識,《尚書·堯典》對春夏秋冬四季以及二分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有詳細論述。堯歷史上屬於原始社會時期,可見我國古人認識四季遞嬗。降至戰國秦漢之間,有二十四節氣名目。此記載完全而者,當以西漢淮南王劉安著《淮南子·天文》篇。於二十四節氣分定,從立春到立夏春季,自立夏到立秋為夏季,從立秋到立冬為秋季,自立冬到立春冬季。每季共有六節氣,每月有二節氣;這樣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安排,上應是。所以,氣象學泰斗英國人肖伯納(Napier Shaw)提倡過歐美採用中國這種四季二十四節氣的曆法。

問題是,既然每季六節氣,四季(一年)二十四節氣戰國秦漢時期界定,為《黃帝內經》裡出現“五季”之說?而且,《素問·寶命全形論》講得:“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天地氣生,四時法成。”這裡“四時”即春夏秋冬四時變化規律,以及掌握適應四時變化法則。總之,“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乃保持人體問題。

要追尋《黃帝內經》“五季”說來龍去脈,得探索中國古代計時制度淵源。考,公元前1562-前1066年殷商時期,有乾支紀日製。干支即十天干,十二地支,簡稱“十幹、十二支”。 《史記》稱十乾為母,十二支為十二子。干支是天干地支總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地支”。十幹殷商,用以紀天日,所以稱`“天干”。甲日起到癸日,十日,稱一旬,所以十幹是十數。 《漢書·食貨志》顏師古注云:“幹,個。”十個數目字意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