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現台灣人用成語的方式越來越誇張,常常把簡單的事情講得天花亂墜。明明只是遲到五分鐘,非要說成「曠日持久」;買杯珍奶排隊就說是「萬人空巷」。這種浮誇的用法雖然好笑,但也讓人擔心成語的本意會不會就這樣被玩壞了。

先來看幾個常見被濫用的成語對照表:

實際情況 正常用法 浮誇用法
下雨忘記帶傘 粗心大意 傾盆大雨、措手不及
吃到好吃的餐廳 美味可口 驚為天人、此味只應天上有
同事請假一天 暫時缺席 杳無音訊、石沉大海

這種現象在社群媒體上特別明顯,為了吸引眼球,大家拼命把日常小事包裝成史詩級事件。像朋友傳訊息說「我剛剛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買到演唱會票」,點開一看原來只是在便利商店按了兩下ibon。或是有人發文「今天與死神擦肩而過」,結果只是過馬路時有機車騎比較快。

這種誇張化的成語使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現代人追求戲劇性的心理。平淡無奇的生活經過成語包裝,瞬間就變得精彩萬分。但老一輩的人看了直搖頭,覺得這樣亂用成語根本是「指鹿為馬」。不過年輕人倒是樂此不疲,把成語當作一種幽默的修辭手法。

仔細觀察會發現,這些被過度使用的成語通常有幾個共同點:要嘛是形容程度特別強烈的(例如「驚天動地」),要嘛是帶有時間感的(例如「曠古絕今」)。大家似乎特別喜歡用這種大詞來形容小事情,製造反差萌的效果。下次聽到有人說「我餓到可以吞下一頭牛」,別太當真,可能他只是中午便當少吃了兩口飯而已。

越來越誇張 成語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驚天地泣鬼神」、「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種超級浮誇的成語用法越來越多,為什麼現在成語用法越來越誇張?原來是這些原因。其實這種現象跟現代人的表達習慣和網路文化有很大關係,讓我們來看看具體是哪些因素在影響。

首先,社群媒體的興起讓大家更追求「吸睛效果」。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平淡的描述很難引起注意,所以很多人會刻意用誇張的成語來製造記憶點。比如說「這家餐廳好吃到讓人痛哭流涕」就比「這家餐廳很好吃」更容易被轉發。這種現象在美食部落客和網紅的貼文中特別常見,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一種流行趨勢。

其次,年輕世代對於傳統成語的掌握度下降,導致用法越來越隨性。現在很多人其實不太清楚成語原本的典故和正確用法,只是覺得聽起來很厲害就隨便用。像是把「罄竹難書」用來形容東西很多,或是「三人成虎」被當成團結力量大的意思,這些都是典型的誤用案例。

誇張用法 原本意思 常見誤用場景
驚天地泣鬼神 形容極度感人 用來形容普通好吃或好看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空前絕後的成就 描述日常小事
罄竹難書 罪行多到寫不完 單純形容數量多

另外,商業行銷和廣告文案也推波助瀾。為了吸引消費者,很多廣告會刻意使用誇大的成語來製造效果,像是「史上最強」、「絕無僅有」這種說法幾乎隨處可見。這種商業操作讓大家對成語的敏感度降低,覺得稍微誇張一點也沒關係。甚至有些網紅會故意用錯成語來製造話題,反而讓錯誤用法在網路上流傳開來。

最近在網路上常常看到「驚天動地」、「跌破眼鏡」這種誇張成語被濫用,讓人不禁想問:誰在濫用成語?揭密網路誇張用語背後的推手到底是誰?其實這些現象背後,跟現在網路社群的傳播特性有很大關係。大家為了吸引眼球,標題越來越浮誇,內容農場更是推波助瀾,把原本該用在適當場合的成語,變成隨手可得的廉價修辭工具。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某些特定類型的內容特別愛用誇張成語。像是娛樂新聞最常出現「震撼全台」、「驚呆眾人」,美食部落格則偏好「好吃到哭」、「驚為天人」。這些用語一開始可能真的有效,但用得太氾濫反而讓讀者麻木,甚至覺得內容跟標題根本不符。

使用場合 常見誇張成語 實際效果
娛樂新聞 驚天動地、跌破眼鏡 點擊率高但可信度低
美食評論 好吃到哭、驚為天人 初期吸引人後期無感
商品推銷 史上最強、無與倫比 消費者產生懷疑

社群媒體的演算法也是幫兇之一。平台偏好能引發強烈情緒反應的內容,創作者為了讓貼文被更多人看到,只好不斷加碼使用更誇張的詞彙。結果就是整個網路環境變得越來越戲劇化,連日常小事都要用「震撼」、「崩潰」來形容。這種現象不只台灣有,全球的網路文化都在往這個方向發展,但中文因為有成語這個現成的工具,情況可能更嚴重一些。

年輕世代的使用習慣也影響很深。現在大家滑手機的時間越來越長,注意力持續時間卻越來越短。要在幾秒內抓住眼球,平淡的敘述根本沒人看,只好不斷升級用語的強度。這就像通貨膨脹一樣,今天用「驚訝」沒人理,明天就要用「震驚」,後天可能就得用「嚇到吃手手」才能達到同樣效果。

越來越誇張 成語

何時開始成語變得這麼浮誇?台灣用語演變史

最近滑手機常看到「笑到並軌」、「跪著看完」這種超浮誇用語,不禁想問:台灣人的表達方式什麼時候變得這麼戲劇化啦?其實這跟網路文化崛起大有關係,從早期BBS的「推」「噓」到現在直播主帶動的「太神啦」「直接跪了」,用語越來越強調即時情緒,成語也被玩出新花樣,像是「不明覺厲」(雖然不明白但覺得很厲害)這種網路成語就紅到出圈。

仔細觀察會發現,台灣用語演變跟社會氛圍超有關。以前長輩愛用「刻苦耐勞」「腳踏實地」這種務實成語,現在年輕人更常用「選擇困難症」「人生好難」來表達日常小確喪。就連廣告標語也從「品質保證」變成「好吃到哭」,整個社會越來越接受這種帶點誇張但超有畫面的表達方式。

時期 代表用語 社會背景
1980年代 勤儉持家、精益求精 經濟起飛,強調奮鬥精神
1990年代 酷斃了、帥到分手 流行文化興盛,用語開始活潑
2000年代 魯蛇、溫拿 網路論壇崛起,自嘲文化盛行
2010年代 狂、94爽、是在哈囉 社群媒體當道,用語更簡短有力
2020年代 社畜、厭世、笑死 低薪高壓環境,黑色幽默當道

這種語言演變其實反映台灣社會的集體焦慮與幽默感。當「躺平」變成流行語,「佛系」成為生活態度,就能看出大家用搞笑方式面對現實壓力。連政府宣傳都開始用「+1」「敲碗」這種網路用語,就是想跟年輕人拉近距離。不過有些老師跟家長很頭痛,擔心孩子作文寫出「我媽氣到彈出來」這種句子,但語言本來就是活的,與其禁止不如學會分辨使用場合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