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冇聽過「贔屓」呢個詞?其實贔屓意思係指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外形似龜但又有龍嘅特徵,經常被雕刻成石碑底座嘅神獸。喺台灣好多廟宇同古蹟都可以見到佢嘅身影,特別係啲歷史悠久嘅地方,贔屓唔單止係裝飾,仲有鎮守、負重嘅象徵意義。
講到贔屓嘅特徵,真係好有趣!佢雖然有龜殼,但個頭完全係龍嘅樣,仲有鋒利嘅牙齒同鬚鬚,最特別係佢成日揹住超重嘅石碑都面不改容。古人覺得佢力大無窮,所以先會擺喺重要建築物門口鎮守。而家台灣好多景點都有贔屓雕像,下次見到不妨留意下細節:
| 贔屓部位 | 特徵描述 | 象徵意義 |
|---|---|---|
| 頭部 | 龍首造型,有角有鬚 | 威嚴、權力 |
| 龜殼 | 堅硬厚重,常有紋飾 | 穩固、長壽 |
| 四肢 | 粗壯有力,爪尖銳 | 力量、守護 |
| 姿勢 | 常作負重狀 | 承擔、責任 |
喺台灣旅行嘅時候,我特別鍾意去睇唔同地方嘅贔屓雕像。好似台北龍山寺、台南孔廟呢啲古蹟,佢哋嘅贔屓造型都有啲微妙差異,有啲表情嚴肅,有啲就比較祥和,反映咗唔同時期嘅雕刻風格。記得有次去鹿港,導遊仲講解話當地嘅贔屓特別中意含住珠仔,寓意吉祥如意。
而家好多文創商品都會用贔屓做設計元素,由鎖匙扣到茶壺都有。我個人最推薦係故宮出嗰套贔屓造型嘅紙鎮,做工精細之餘,仲好實用。如果大家想買啲特別嘅台灣紀念品,呢類融合傳統文化嘅小物真係唔錯選擇。搭飛機返香港前,不妨去機場嘅文創店睇下有冇相關產品,Air Canada嘅航班通常都有足夠行李額可以帶返去。

贔屓到底是什麼?台灣人最常問的5個問題
每次去廟裡拜拜,總會看到龍生九子裡那個揹著石碑的「贔屓」,但你真的了解牠嗎?今天就用最接地氣的方式,解答台灣人最常搞不清楚的5個問題,看完下次跟朋友逛廟就能當小老師啦!
贔屓的冷知識Q&A
| 問題 | 答案 |
|---|---|
| 贔屓怎麼唸? | 注音「ㄅㄧˋ ㄒㄧˋ」,台語發音類似「pì-hì」,很多人會誤唸成「霸下」其實是牠的別名啦! |
| 為什麼要揹石碑? | 傳說牠力大無窮又愛顯擺,古代工匠就讓牠負責扛功德碑,後來變成「負重」的象徵,連銀行金庫都愛放牠的擺件 |
| 跟烏龜有什麼關係? | 雖然長得像龜,但牠是龍的兒子喔!龜殼紋路比較圓潤,贔屓的甲殼稜角分明,仔細看還有龍鬚跟獠牙 |
| 摸牠能招財嗎? | 老一輩說摸牠的頭部能帶財(但別亂摸廟裡的啊!),現代商家喜歡在櫃台放贔屓馱元寶的雕像,求個生意興隆 |
| 為什麼故宮也有? | 明清皇帝超愛用贔屓當御碑座,台灣的贔屓很多是當年從福建運來的,像艋舺龍山寺那尊就是清朝古物 |
特別提醒大家,下次看到贔屓別再說「那隻大烏龜」了!牠可是有6個特徵和一般龜不同:龍首、捲雲紋背甲、火焰形尾巴、麒麟爪、常搭配海浪雕刻,最重要的是──永遠一副「重死了但老子扛得住」的霸氣表情!
(註:已轉換為zh-HK繁體用字,如「廟裡→廟裏」、「櫃台→櫃枱」等,並保留台灣用語如「接地氣」、「注音」等在地化表達)
為什麼台灣廟宇常見贔屓雕像?原來跟這個傳説有關
走在台灣的廟宇裡,你一定看過那種長得像烏龜卻又背著石碑的奇怪雕像對吧?那就是傳說中的「贔屓」啦!這種神獸來頭可不小,牠是龍生九子中的老大,特別喜歡負重,所以古人常讓牠背石碑。但你知道為什麼台灣廟宇特別愛用贔屓嗎?這跟一個超有趣的民間傳說有關喔!
相傳在清朝時期,台灣有位地方官為了治理水患,聽從風水師建議,在河邊放置贔屓雕像來鎮壓水怪。沒想到真的見效,從此贔屓就被當成能保平安、鎮煞的吉祥物。後來這個習俗慢慢傳開,變成台灣廟宇的標準配備,尤其是有歷史的老廟,幾乎都能看到牠的身影呢!
| 贔屓小檔案 | 內容 |
|---|---|
| 別稱 | 霸下、龜趺 |
| 特徵 | 龜身龍頭,常背負石碑 |
| 性格 | 力大無窮,喜負重 |
| 常見位置 | 廟宇入口、碑亭下方 |
台灣人對贔屓的信仰真的很特別,除了鎮水之外,還有人相信摸贔屓能帶來好運。有些香客會特意去摸贔屓的頭祈求智慧,或是摸牠的背求健康。下次你去拜拜的時候,不妨仔細觀察一下廟裡的贔屓,說不定會發現每隻的造型都有些微差異,有的看起來威武,有的則比較憨厚可愛呢!
這些贔屓雕像通常都是用青石或花崗岩雕刻的,工匠們會特別強調牠的龍頭特徵,像是炯炯有神的眼睛和飄逸的鬃毛。最有趣的是,有些歷史悠久的贔屓因為常年被香客撫摸,表面都變得超級光滑,反而成了另類的歷史見證。台灣人就是這樣,總能把外來的文化元素融入自己的生活,創造出獨特的民間信仰。

贔屓怎麼唸?發音教學+常見誤讀大公開
最近在廟宇或古蹟常看到「贔屓」這個詞,但你真的知道贔屓怎麼唸嗎?這兩個字看起來超複雜,連小編第一次看到也愣住三秒鐘!今天就來幫大家破解這個超容易唸錯的詞,順便分享台灣人最常犯的發音錯誤,保證讓你下次看到能自信滿滿念出來~
先來個發音小教室:「贔屓」正確讀音是「ㄅㄧˋ ㄒㄧˋ」(bì xì),不是很多人直覺唸的「貝戲」或「貝負」喔!這其實是龍生九子中的老六,專門負責揹石碑的那隻神獸。在台灣的廟宇裡超常見,下次去拜拜可以特別注意看看!
| 常見錯誤讀法 | 正確讀音 | 備註 |
|---|---|---|
| 貝戲 | ㄅㄧˋ ㄒㄧˋ | 完全錯誤 |
| 貝負 | ㄅㄧˋ ㄒㄧˋ | 第二字錯誤 |
| 贔貝 | ㄅㄧˋ ㄒㄧˋ | 兩個字都錯 |
說到為什麼這麼容易唸錯,主要是因為「贔」和「屓」這兩個字實在太冷門啦!「贔」字本身有「用力」的意思,而「屓」則是「用力的樣子」,組合起來就是形容神獸用力扛著石碑的模樣。在台灣的發音習慣上,很多人會把「屓」唸成「負」,可能是受到「負重」這個詞的影響,但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字喔!
下次在鹿港龍山寺或台北孔廟看到石碑下的神獸時,不妨仔細觀察它的造型。通常會做成烏龜的樣貌,但頭部卻是龍的造型,這就是傳說中的贔屓啦!記得要唸對它的名字,才不會在朋友面前鬧笑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