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聊聊「知會 用法」這個在職場和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詞,雖然看起來簡單,但其實很多人都不太清楚怎麼用才得體。特別是在台灣的職場文化裡,用錯詞彙可能會讓對方覺得你不夠專業,甚至有點失禮喔!
先來說說什麼時候會用到「知會」。這個詞通常用在比較正式的場合,像是主管要告訴下屬某件事,或是同事之間需要讓對方知道某些重要資訊。但要注意的是,「知會」跟「通知」雖然意思相近,用法卻不太一樣。「知會」帶有一點「告知」的意思,語氣上比較像是「讓你知道一下」,而「通知」就比較正式,通常是用在比較重要或需要對方採取行動的事情上。
下面這個表格幫大家整理一下「知會」和「通知」的差別:
| 詞語 | 使用場合 | 語氣 | 例子 |
|---|---|---|---|
| 知會 | 非正式告知 | 較輕鬆 | 「我先知會你一聲,明天會議改到下午三點。」 |
| 通知 | 正式告知 | 較嚴肅 | 「公司通知全體員工,下週一將進行消防演習。」 |
在職場上,很多人會誤以為「知會」可以用在所有場合,但其實這樣不太恰當。比如說,如果你要告訴客戶重要訊息,用「知會」可能會讓對方覺得你不太重視這件事。反過來說,如果只是要跟同事說一聲小事,用「通知」又顯得太正式了。所以,搞清楚什麼時候用「知會」,什麼時候用「通知」,真的超級重要!
另外,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有些人會覺得「知會」是上對下的用語,這其實也不完全正確。雖然「知會」確實常用在主管對下屬,但同事之間也是可以用的,只是語氣要稍微調整一下。比如說,你可以說「我想先跟你知會一下這個情況」,這樣聽起來就比較友善,不會讓對方覺得你在命令他。
最後想提醒大家,語言是活的,用法也會隨著時代改變。以前可能覺得「知會」只能用在正式場合,但現在很多年輕人在日常對話中也會用,只是語氣會更輕鬆一點。所以,最重要的是看場合和對象,靈活運用才是王道!

「知會」是什麼?台灣人常用的職場用語解析,這個詞在辦公室裡經常聽到,但你真的了解它的意思嗎?其實「知會」就是告知、通知的意思,通常用在比較正式的場合,像是主管要下屬去做某件事之前,會先「知會」一聲,讓對方有個心理準備。這個詞雖然看起來很正式,但在台灣職場中其實蠻常用的,特別是當你要跨部門溝通或是需要讓相關人員知道某件事的時候。
在實際使用上,「知會」跟單純的「告知」還是有點差別的。舉例來說,當你只是要告訴同事一個簡單的消息,可能會說「我跟你說一下」;但如果是比較重要的事情,或是需要對方特別注意的事項,就會用「我先知會你一聲」這樣的說法。這種用法在台灣職場已經變成了一種默契,聽到「知會」兩個字,大家就會知道這件事需要特別留意。
| 情境 | 一般說法 | 使用「知會」的場合 |
|---|---|---|
| 通知會議時間 | 跟你說下週二要開會 | 先知會你下週二下午要開會 |
| 工作交接 | 這件事交給你處理 | 這件事先知會你,之後會轉交給你 |
| 政策變更 | 公司有新規定 | 先跟各位知會一下公司的新政策 |
台灣職場中有很多這種看似簡單卻很有學問的用語,「知會」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它不僅僅是告知的意思,還帶有一種尊重對方、讓對方事先知道的意味。特別是在需要跨部門合作的時候,適當地使用「知會」可以讓溝通更順暢,也能避免因為訊息不同步而產生的誤會。有些公司甚至會把「知會」寫進正式的工作流程裡,要求員工在進行某些重要事項前必須先「知會」相關人員。
除了「知會」之外,台灣職場還有很多類似的用語,像是「確認」、「追蹤」、「窗口」等等,每個詞都有它特定的使用情境和微妙差異。這些用語雖然看起來很平常,但其實反映了台灣職場特有的溝通文化和做事方式。對於剛進入職場的新人來說,理解這些用語背後的意義和正確的使用時機,可以幫助他們更快融入工作環境,也能避免因為用詞不當而造成的誤解。
什麼時候該用「知會」?5個最常見的使用時機
在台灣職場或日常生活中,「知會」這個詞經常被使用,但很多人其實不太清楚具體該怎麼用才恰當。簡單來說,「知會」就是告知、通知的意思,但帶有「讓對方知道就好,不需要特別回應」的意味。以下整理5個最常見的使用情境,讓你下次用得更精準。
首先是在工作場合的流程通知,比如你負責的專案有進度更新,需要讓相關同事知道,但不需要他們立即採取行動。這時候發個訊息寫「知會大家,明天下午三點系統會進行維護,請避開此時段使用」就很適合。另外在跨部門協作時也很常用,像是「先知會行銷部一聲,我們產品規格有微調」,讓對方掌握資訊但不用馬上配合調整。
| 使用情境 | 例句 | 適用場合 |
|---|---|---|
| 工作進度更新 | 知會各位,客戶已確認最終版設計稿 | 團隊內部溝通 |
| 行程變更通知 | 先知會一下,明天會議改到2樓會議室 | 日常行政事務 |
| 政策調整告知 | 知會全體同仁,新打卡制度下週開始實施 | 公司公告 |
| 個人行程報備 | 知會主管,我明天上午請假兩小時 | 請假流程 |
| 資訊同步分享 | 知會相關單位,這份報告已上傳到共用雲端 | 跨部門協作 |
在比較正式的場合,像是公司政策公告或重要事項通知,用「知會」會比單純說「通知」來得委婉有禮貌。例如HR發信寫「知會全體員工,年度健檢將於10月開始預約」,既正式又不會給人壓迫感。另外在個人行程報備時也很實用,特別是對主管或同事說「先知會你,我下週二會晚一小時進公司」,比直接說「我要遲到」聽起來專業多了。
最後要注意的是,「知會」通常用在已經確定的事項,而不是徵求意見。比如你決定好會議時間後說「知會大家週三下午開會」,但如果還在討論階段就該用「請問大家週三下午方便開會嗎?」這兩者語氣差很多,用錯可能會讓人覺得你太強勢喔。

為什麼主管總愛説「知會一下」?背後的職場文化
每次開會最常聽到主管說「這個記得知會一下」、「那個要知會相關部門」,到底為什麼台灣職場這麼愛用「知會」這個詞?其實這背後藏著台灣特有的職場文化密碼。簡單來說,「知會」就是一種既保持禮貌又能展現主管權威的說話藝術,比直接說「去通知」聽起來更柔和,但又比「麻煩幫忙轉達」更有力道,完美平衡了台灣人重視的「表面和諧」與「階級意識」。
在台灣職場打滾多年的老鳥都知道,主管說「知會」時通常有幾種潛台詞。可能是想表示「這件事我已經決定了,只是禮貌性告訴你」,也可能是「我不想直接下命令,但你要自動自發去處理」。更微妙的是,當主管特別強調「知會XX部門」時,往往暗示這件事可能有潛在衝突或責任歸屬問題,要先打好預防針。
| 主管用語 | 實際意思 | 適用情境 |
|---|---|---|
| 「知會一下」 | 快去處理但別說是我命令的 | 臨時交辦事項 |
| 「記得知會」 | 這件事很重要不能出包 | 跨部門合作 |
| 「先知會他們」 | 出事別找我扛 | 可能有爭議的決策 |
仔細觀察會發現,台灣主管用「知會」的頻率跟組織規模成正比。越大的公司越愛用,因為層級多、分工細,每個動作都要考慮到其他單位的感受。新人常誤以為「知會」只是單純通知,但其實這詞自帶「責任轉移」的魔法效果—主管說了「知會」,就表示已經盡到告知義務,後續出問題就是執行者的責任了。這種微妙的權力遊戲,正是台灣職場最經典的生存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