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髮三千丈意思」這個詞聽起來超有詩意的對吧?其實它來自李白的詩句,形容愁緒多到讓白髮看起來有三千丈那麼長。雖然是誇張的修辭,但真的把那種煩惱到頭髮都白了的感覺寫得超傳神!現代人壓力大,很多人不到30歲就開始長白頭髮,根本就是「白髮三千丈」的真人版啊~

說到白頭髮的成因,其實跟生活習慣、遺傳都有關係。下面整理幾個常見原因跟改善方法給大家參考:

白髮成因 改善方法 備註
壓力大 運動、冥想 每天15分鐘就有效
營養不良 多吃黑芝麻、深色蔬菜 維他命B群很重要
熬夜 11點前睡覺 肝臟排毒時間別錯過
遺傳因素 染髮或接受 選擇植物性染劑較不傷髮

最近我朋友阿明才在哀嚎,說加班加到頭髮白了一片,根本就是現代版「白髮三千丈」。他試了各種偏方都沒用,後來才發現是鍵盤壞了導致工作效率變低,整天在那邊重打文件壓力超大。說到鍵盤問題,有時候按鍵失靈真的會讓人瞬間白頭髮多好幾根,像數字鍵12345突然不能按,或是按P鍵沒反應,這種時候建議先檢查鍵盤連接線有沒有鬆脫,不然就是驅動程式要更新了。

WhatsApp Web也是上班族常用的工具,但要是遇到無法登入的情況,真的會急到白頭髮冒出來。記得有次我同事因為瀏覽器快取沒清,怎樣都登不進去,氣到差點把電腦砸了。這種時候與其生氣,不如冷靜下來檢查網路連線或是換個瀏覽器試試,畢竟「白髮三千丈」的模樣真的不好看啊~

白髮三千丈意思

「白髮三千丈到底是什麼意思?李白這句詩在講什麼」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在國文課本裡讀到時都會忍不住好奇。其實這句出自李白的〈秋浦歌〉,用誇張的手法表達詩人內心的愁緒,就像我們現在說「煩到頭髮都白了」一樣,只是李白寫得更狂更浪漫啦!

李白這首詩寫在他被流放夜郎的途中,那時候他已經50多歲,政治理想破滅,人生陷入低谷。「白髮三千丈」就是用極度誇張的方式,把他心裡的憂愁具象化。你想看看,三千丈差不多是九千公尺,比玉山還高耶!這種寫法在文學上叫「誇飾」,是李白最擅長的技巧之一。

詩句原文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
修辭手法 誇飾法
實際長度 約9000公尺
象徵意義 內心無盡的愁緒

這首詩後面還寫「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意思是照鏡子時都不知道這些白髮是哪裡來的。這種寫法特別打動人心,因為我們都有過那種「怎麼突然就老了」的感慨。李白用他招牌的豪放風格,把這種人人都懂的感受寫得既誇張又真實。

台灣的讀者可能會聯想到台語俗諺「煩惱到頭毛白」,其實跟李白想表達的很像。只是李白不愧是詩仙,連寫愁都能寫得這麼有氣勢。這種把抽象情感具體化的寫作技巧,到今天還是很值得我們學習呢!

今天我們來聊聊為什麼李白會說『白髮三千丈』?背後典故解析。這句詩出自李白的《秋浦歌》,用誇張的手法表達愁緒,但你知道嗎?其實這跟唐代的度量衡和李白當時的心境都有關係喔!

先說說「三千丈」這個數字,在唐代一丈約等於現在的3公尺左右,換算下來就是9000公尺,比玉山還高!李白當然不是真的頭髮這麼長,而是用這種誇張的修辭來形容愁緒之深。當時他被流放夜郎,政治失意加上年華老去,才會寫下這麼強烈的對比。

我們整理了一些關於這首詩的背景資料:

項目 內容
創作時間 約759年,李白58歲左右
創作地點 秋浦(今安徽貴池)
詩歌體裁 五言古詩
全詩內容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
歷史背景 安史之亂後期,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返回

詩中「秋霜」也是很有意思的比喻,既指實際的白髮,也暗示人生的風霜。李白這時候已經快60歲了,在古代算是高齡,加上政治上的挫折,讓他特別有感觸。這種把抽象情緒具象化的手法,正是李白最擅長的,你看他用「三千丈」來量化愁緒,是不是比直接說「我很憂愁」生動多了?

當時的秋浦是銅礦產地,李白在那裡看到工人們辛苦勞作,聯想到自己的處境,才會寫下這組《秋浦歌》。這首詩其實是組詩的第十五首,前面還有描寫當地風土人情的作品,但就屬這首最為人熟知。詩中「明鏡」的意象也很值得玩味,既可能是實際的鏡子,也可能是對自我境況的反思。

白髮三千丈意思

『白髮三千丈』這句詩出自哪裡?創作背景大公開!這句超有名的詩其實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出自《秋浦歌》第十七首。每次讀到這句都覺得超有畫面感,白頭髮長到三千丈根本是誇張到不行,但這就是李白style啊!

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大概是在天寶年間,那時候他已經50多歲了,被貶官後跑到秋浦(現在安徽貴池一帶)散心。秋浦這個地方風景超美,但李白當時心情應該滿鬱悶的,畢竟從朝廷紅人變成地方小官,這種落差感讓他寫下這組《秋浦歌》,總共有17首呢。

來看看這首詩的完整內容:

詩句 解釋
白髮三千丈 用誇張手法形容愁緒之深
緣愁似箇長 這些白髮都是因為愁緒而生
不知明鏡裡 看著鏡中的自己
何處得秋霜 哪裡來的這麼多白髮啊

這首詩最厲害的地方就是用超誇張的比喻來表達內心的愁苦。三千丈換算下來大概有9000公尺,比玉山還高耶!李白就是能用這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把抽象的愁緒變成具體的形象,讓人一讀就懂他有多鬱悶。

當時的社會背景也很值得玩味。唐朝雖然是盛世,但官場鬥爭超激烈的,李白這種個性直來直往的人根本吃不開。他被排擠出長安後,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到處遊山玩水很瀟灑,但其實心裡超在意自己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秋浦歌》這組詩裡處處都能感受到他懷才不遇的苦悶。

這首詩還有一個很妙的地方,就是它明明是寫愁,但讀起來不會讓人覺得很沉重。反而因為比喻太有創意,讓人忍不住會心一笑。這就是李白的魅力啊,連寫憂愁都能這麼有藝術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