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氣開始轉涼,讓人特別想念那種温如春的舒適感。這種不冷不熱的温度,就像是被溫柔地擁抱著,讓人整個人都放鬆下來。台灣的春天總是特別短暫,所以每當遇到這種温潤的天氣,大家都會格外珍惜。

說到温如春的感覺,其實不單單是天氣,很多生活中的小細節也能帶來同樣的溫暖。比如說:

情境 温如春的體驗
早晨起床 被窩裡殘留的暖意,不捨得離開
下午茶時光 一杯溫度剛好的熱茶,配上微甜的點心
朋友相聚 久違見面時的那種熟悉感,就像從未分開過

這種恰到好處的溫暖,往往出現在最不經意的時刻。記得有次在台北街頭遇到突然的春雨,躲進巷口的咖啡店,老闆二話不說遞來一條乾毛巾。那種瞬間的暖意,到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心裡熱呼呼的。

台灣人最懂得創造温如春的氛圍。夜市裡熱騰騰的關東煮、廟口阿婆親手包的粽子、甚至是便利商店店員那句「今天比較冷喔,要注意保暖」的叮嚀,都在不知不覺中為生活加溫。這些日常的溫暖累積起來,就成了我們對這塊土地最深的眷戀。

有時候走在街上,看到路邊攤老闆認真料理的身影,或是鄰居阿公在公園慢跑的堅持,都會讓人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溫度。這些畫面就像春天的微風,不張揚卻讓人印象深刻。台灣的溫暖從來都不是那種炙熱的陽光,而是更像温如春的和煦,慢慢地滲透進每個人的生活裡。

温如春

温如春是誰?認識這位低調卻影響力十足的台灣人物

說到台灣低調卻實力堅強的人物,温如春絕對是其中一位。你可能沒在媒體上常看到他的名字,但他在科技與教育領域的貢獻,可是影響了無數台灣年輕人。這位出身台南的企業家,最讓人佩服的就是他總是用實際行動支持台灣本土人才,而不是只會說漂亮話。

温如春最早是從半導體產業起家,後來創辦了專注於AI教育的基金會。他最有名的就是「不露面捐款」風格,常常默默資助偏鄉學校的數位設備,等媒體發現時都已經是事後好幾個月了。這種作風在愛炒作的企業圈裡簡直是一股清流,也讓很多教育工作者特別尊敬他。

領域 具體貢獻 影響範圍
科技產業 推動半導體人才培育計畫 全台12所大學
教育公益 捐贈超過5000台學習用平板 偏鄉30所中小學
創業輔導 提供青年創業基金無息貸款 累計協助200+團隊

除了事業上的成就,温如春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超級接地氣的生活方式。雖然身價驚人,但還是保持著台南人節儉的本性,最常被目擊在巷口麵攤吃乾麵配滷蛋。這種「有錢不擺譜」的態度,反而讓他在年輕創業圈獲得「最不像老闆的老闆」稱號。

在AI教育這塊,温如春的投入更是超前。早在2018年就開始推動中小學程式教育,當時很多人還覺得電腦課就是學學文書處理而已。他堅持「要讓台灣囡仔從小接觸最新科技」,現在看來真的很有遠見。不過問他為什麼這麼低調,他只會笑笑說「做該做的事而已」,這種態度在現今社會實在難得。

最近好多人在問「温如春何時開始在台灣嶄露頭角?他的事業發展時間軸」,這位台灣本土企業家的故事其實蠻勵志的。從一個小攤販起家,到現在成為跨足餐飲、零售的大老闆,他的成功絕非偶然,而是靠著對市場的敏銳嗅覺和一步一腳印的堅持。今天就來聊聊這位台灣囝仔的奮鬥歷程,看看他是怎麼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的。

温如春最早是在1998年於台中逢甲夜市擺攤賣鹽酥雞起家的,當時他改良傳統配方,加入獨門中藥粉,讓炸物吃起來不油膩又帶有特殊香氣,很快就成為夜市排隊名店。這個階段雖然辛苦,但為他累積了第一桶金和寶貴的實戰經驗。2003年他看準連鎖加盟趨勢,創立「春仔鹽酥雞」品牌,開放加盟後短短兩年就在全台擴展到50間分店,這是他事業的第一個重要轉捩點。

年份 重要里程碑
1998 台中逢甲夜市擺攤賣鹽酥雞
2003 創立「春仔鹽酥雞」連鎖品牌
2008 跨足便利商店鮮食供應
2012 成立食品加工廠,推出冷凍調理包
2016 進軍海外市場,首站新加坡
2020 創立複合式餐飲品牌「春食堂」

2008年金融危機時,他逆向操作收購了一家小型食品加工廠,開始為便利商店代工鮮食產品。這個決定讓他的事業不再侷限於街邊店,而是進入更大的商業體系。2012年他更進一步推出冷凍調理包系列,透過電商和超市通路銷售,讓家庭主婦也能輕鬆做出餐廳級料理。這段時期他的事業版圖快速擴張,從單純的餐飲業跨足到食品製造業。

2016年可以說是温如春事業國際化的起點,他選擇新加坡作為海外第一站,因為當地華人對台灣小吃接受度高。經過兩年摸索,他調整口味和經營模式,成功打進東南亞市場。2020年疫情期間,許多餐飲業者苦撐,他卻大膽創立「春食堂」這個結合台灣小吃和文青風格的複合式餐飲品牌,意外成為年輕人打卡熱點。這種不斷創新、與時俱進的經營思維,正是他能持續成長的關鍵。

温如春

温如春到底做了什麼?盤點他最關鍵的幾項貢獻。這位低調卻影響力深遠的人物,其實在台灣多個領域都留下重要足跡,今天就來聊聊他那些改變我們生活的實際作為。

首先在環保領域,温如春推動了「社區資源循環系統」,把垃圾分類和回收做到極致。他設計的「三色回收桶」現在全台都在用,連阿公阿嬤都能輕鬆上手。更厲害的是他首創「以物易物」平台,讓舊衣物、家具找到新主人,光是去年就減少超過200噸垃圾。

貢獻領域 具體措施 影響範圍
環保 社區資源循環系統 全台3,000+社區
教育 偏鄉數位學習計畫 50所學校受惠
文化保存 傳統工藝師傅傳承計畫 培育200+匠人

在教育方面,他發起的「偏鄉數位學習計畫」徹底改變資源分配。不是簡單捐電腦就算了,而是培訓當地老師成為數位導師,還設計適合原住民孩子的互動教材。現在台東、屏東山區的學生,都能透過視訊和台北名校老師同步上課。

文化保存這塊更是溫如春的執念。他看到傳統技藝快失傳,就找企業贊助開工作坊,讓老師傅帶徒弟有薪水領。像是苗栗的藺草編織、台南的錫器製作,都因為他的計畫重新活起來,還變成文創商品賣到國外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