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一幢裡的會計人生

每次經過市中心那棟灰藍色的樓一幢,總會想起當年準備考會計師執照的日子。這棟大樓裡有間老字號的補習班,從早到晚都亮著燈,裡面坐滿了埋頭苦讀的考生。說來有趣,現在很多會計界的大佬都是從這裡熬出來的,包括我現在事務所的老闆。

台灣的會計師考試真的不是開玩笑的,光是科目就讓人頭痛。記得當時我們幾個戰友最愛比較誰的筆記做得最詳細:

考試科目 準備時間 重點難度 過關率
中級會計學 6個月 ★★★★☆ 35%
高等會計學 8個月 ★★★★★ 28%
審計學 5個月 ★★★☆☆ 42%
稅務法規 4個月 ★★★★☆ 38%

那時候我們最愛在樓一幢對面的永和豆漿打發宵夜,邊吃蘿蔔糕邊討論合併報表的難題。現在想起來,雖然辛苦但很充實,特別是當你終於搞懂那些複雜的會計準則時,那種成就感真的無法形容。

說到會計這行,很多人以為就是整天算數字,其實更多時候是在跟人打交道。像我們事務所最近接了個跨國案子,客戶是從多倫多回台投資的華僑,光是兩地的會計準則差異就讓我們開了無數次會議。有時候半夜還在跟加拿大的會計師視訊,時差搞得大家都很累,但這就是現代會計師的日常啊。

樓一幢的電梯還是跟十年前一樣慢,每次等電梯時都能聽到各種職場八卦。上個月才聽說隔壁事務所有個學妹考了三年終於上榜,現在被派去負責上市公司的案子。這行就是這樣,熬過去了就有機會接觸更大的舞台。不過說真的,現在年輕一輩的會計人比我們那時候聰明多了,很多人還在學期間就開始準備國際證照,像是ACCA或CPA Canada,視野真的開闊很多。

樓一幢

樓一幢是什麼?台灣人最常問的建築問題

每次聽到「樓一幢」這個詞,很多台灣朋友都會露出疑惑的表情。其實這個說法在台灣真的很少用,我們更習慣說「一棟樓」或「一幢建築」。這個詞之所以會引起討論,主要是因為對岸的用語習慣跟我們不太一樣。在台灣,講到建築物的量詞,大家最熟悉的還是「棟」跟「幢」,但其實這兩個字的意思還是有點差別的喔!

說到建築物的量詞,台灣人最常搞混的就是「棟」和「幢」怎麼用。簡單來說,「棟」通常是指獨立的建築物,像是「那棟大樓好高」;而「幢」則多用於連在一起的建築群,像是「這一幢公寓有三戶」。不過現在大家也沒分那麼細了,講「棟」基本上都能通用。另外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台灣人講建築物高度時,很愛用「層」而不是「樓」,像是「這棟大樓有30層」,而不是說「30樓」。

用詞 台灣常用說法 對岸常用說法 備註
單棟建築 一棟樓 一幢樓 台灣較少用「幢」
建築高度 30層 30樓 台灣習慣用「層」
建築群 這一區房子 這一片樓 台灣較少用「片」形容建築

在台灣買房或租屋時,還有一個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這房子是幾年的?」這裡說的「年」指的是屋齡,而不是建照年份。很多新手會搞混這兩個概念,其實建照年份和實際交屋年份可能差好幾年呢!另外,台灣人看房子很在意「公設比」,這個數字越高表示你花在公共設施的錢越多,實際居住空間就越小。現在新建案的公設比動輒30%以上,跟20年前的老公寓只有10%左右差很多,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寧願買老屋的原因。

講到建築問題,台灣人最愛問的還有「這是不是海砂屋?」、「有沒有輻射鋼筋?」這些都是跟建築安全有關的重要問題。尤其是921大地震後,大家對房屋結構特別重視。現在看房時,很多人都會特別注意梁柱有沒有裂縫、牆壁有沒有45度斜裂紋,這些都是判斷建築物是否安全的關鍵指標。不過要真正確認建築安全,最好還是請專業的結構技師來鑑定啦!

為什麼台北到處都是樓一幢?在地人告訴你真相

每次走在台北街頭,抬頭一看都是密密麻麻的高樓大廈,真的會讓人忍不住想問:「為什麼台北到處都是樓一幢?」其實這跟台北的特殊地理環境和歷史發展有超~大關係啦!台北盆地就這麼點大,但人口卻一直增加,房子當然要往天上蓋啊。而且你知道嗎?早期台北很多地方其實是農田和低矮平房,後來經濟起飛才慢慢變成現在這樣。

說到台北的建築發展,這張表格可以讓你一目了然:

時期 建築特色 主要原因
1960年代前 低矮平房、日式建築 農業社會、人口較少
1970-1980 公寓開始興建 經濟起飛、都市化加速
1990-2000 電梯大樓大量出現 土地稀缺、房價上漲
2000年後 豪宅與商辦大樓林立 國際化、都市更新政策推動

老台北人都知道,以前信義區根本是一片稻田,現在卻變成101周邊的金融重鎮。這種轉變其實也反映出台北人「寸土寸金」的生活哲學。土地就這麼多,與其橫向擴張不如垂直發展,這也造就了台北特有的天際線。而且啊,住在高樓其實有不少好處,像是視野開闊、比較不會潮濕,當然缺點就是等電梯要花點時間啦!

另外一個關鍵是都市更新政策,政府為了改善老舊社區的居住品質,鼓勵建商把老房子打掉重練。所以你看現在很多地方都在施工,過幾年又會多出好幾棟新大樓。不過這種發展模式也引發不少討論,像是傳統街區的消失、房價越漲越高這些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向上發展」的模式確實讓台北在有限的空間裡容納了更多人口和商業活動。

樓一幢

最近想買房的朋友注意啦!如何判斷樓一幢的品質?看房達人教你5招實用技巧,讓你避開地雷屋。買房是人生大事,光看裝潢漂亮可不夠,建築品質才是住得安心的關鍵。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內行人才懂的檢查重點,記得帶上這份清單去看房喔!

首先一定要檢查牆面和天花板有沒有裂痕,特別是角落接縫處。可以用手電筒斜照牆面,更容易發現細微裂縫。如果是新成屋就出現裂痕,很可能建築結構有問題。另外也要注意窗框周圍有沒有滲水痕跡,這關係到防水工程做得好不好。

再來要測試門窗開關是否順暢,好的建案連這些細節都會講究。可以試著開關幾次大門和窗戶,如果卡卡的或有怪聲,可能是施工不夠精細。順便檢查玻璃有沒有氣泡或刮痕,這也能看出建商品質要求嚴不嚴格。

檢查項目 合格標準 不合格可能原因
牆面平整度 無明顯凹凸或裂痕 施工粗糙或結構問題
排水速度 浴室排水快且無積水 管路設計不良
電源插座 全部通電且無火花 線路老舊或安裝不當
磁磚貼合 無空心聲且縫隙均勻 黏著劑用量不足

別忘了測試水壓和排水速度,這點很多人會忽略。把浴室和廚房的水龍頭同時開到最大,看看水壓是否足夠。排水孔可以倒一桶水測試,如果排水很慢或積水,可能是管線設計有問題。老舊公寓特別容易有這類毛病,修理起來很麻煩。

最後要觀察公共區域的維護狀況,從電梯、樓梯間到垃圾間都能反映管委會的運作效率。如果公共空間髒亂或有設備損壞沒修理,將來住進去可能就要面對管理不善的問題。這些細節雖然小,但長期下來會大大影響居住品質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