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灣農友們又開始擔心東亞飛蝗的問題了,這種俗稱「草蜢仔」的昆蟲雖然平時看起來不起眼,但一旦成群結隊可是會造成嚴重的農業災害。記得小時候在鄉下阿公的田裡,偶爾會看到幾隻蹦蹦跳跳的蝗蟲,但現在氣候變遷讓這些小傢伙越來越難搞了。

東亞飛蝗最讓人頭痛的就是牠們的群聚性,平常單獨行動時是綠色的「散居型」,但當密度太高就會變成黃褐色的「群居型」。這種轉變可不是換衣服那麼簡單,整個習性都會大改變,變得特別愛遷徙和啃食作物。以下是牠們兩種型態的比較:

特徵 散居型 群居型
體色 綠色 黃褐色
行為 單獨活動 成群遷徙
食量 一般 暴增
飛行能力 較弱 增強

去年夏天台南就傳出東亞飛蝗大發生,整片稻田被啃得光禿禿的,農民看著心血被吃光都快哭出來了。這些蝗蟲一天能飛100公里,所到之處簡直像被理髮推子推過一樣,連雜草都不放過。最可怕的是牠們繁殖力超強,一隻雌蟲能產下300-400顆卵,如果環境適合,兩三個月就能讓族群暴增好幾倍。

其實東亞飛蝗在台灣算是老朋友了,日治時期的文獻就有記載牠們造成的災害。現在雖然有農藥可以防治,但大規模噴藥又怕影響生態,真是兩難啊。有些老農會用傳統方法,像是放養雞鴨來吃蝗蟲,或是種植牠們不愛吃的作物來預防,這些都是很實用的在地智慧呢。

東亞飛蝗

東亞飛蝗到底是什麼?認識這種台灣常見的蝗蟲,其實牠就是我們在田野間常見到的那種會突然成群跳起來的草綠色小傢伙。這種蝗蟲在台灣真的超常見,尤其夏天到秋天的時候,去郊外踏青幾乎都會遇到牠們。雖然名字聽起來有點可怕,但其實多數時候牠們都是單獨行動,不會對農作物造成太大威脅。

東亞飛蝗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那對強壯的後腿,一跳可以跳好遠,而且翅膀發達,飛行能力也很不錯。牠們的體色通常是綠色或褐色,這讓牠們能完美地隱藏在草叢中。有趣的是,這種蝗蟲的體色會隨著環境變化而調整,算是牠們的生存小技巧。在台灣,從低海拔的平原到中海拔的山區都能發現牠們的蹤跡。

特徵 說明
體長 通常約3-5公分,雌蟲比雄蟲稍大
壽命 從若蟲到成蟲約2-3個月
食性 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為食,偶爾會吃其他植物
活動季節 台灣全年可見,但以5-10月最為活躍
分布區域 全台普遍分布,尤其喜歡開闊的草地、農田邊緣

很多人會把東亞飛蝗和其他種類的蝗蟲搞混,其實只要注意幾個細節就很好辨認。像是牠們的前胸背板有明顯的X形紋路,而且觸角比較短。雖然牠們偶爾也會聚集,但不像沙漠蝗那樣會形成大規模的蝗災。在台灣的農業環境中,東亞飛蝗算是比較溫和的昆蟲,農民通常不會特別防治牠們。不過在極少數情況下,如果氣候異常導致數量暴增,還是可能對局部地區的作物造成影響。

這些小傢伙其實在生態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許多鳥類、爬蟲類的重要食物來源。下次在野外看到牠們,不妨停下來觀察一下,你會發現牠們的動作其實滿有趣的。東亞飛蝗的求偶行為也很特別,雄蟲會用後腿摩擦翅膀發出聲音來吸引雌蟲,這種聲音在安靜的田野間其實滿明顯的。雖然牠們不是什麼特別稀有的物種,但卻是台灣鄉村風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近農友們都在問:「東亞飛蝗何時會大量出現?掌握牠們的活躍季節」真的很重要,畢竟這些小傢伙一來就是成群結隊,對農作物的殺傷力超強。在台灣,東亞飛蝗的活躍期跟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特別是在溫暖潮濕的環境最容易大量繁殖,所以春夏交替的時候最要小心。

東亞飛蝗的活動跟溫度、濕度關係很大,通常氣溫超過25°C牠們就會開始活躍。在台灣,從4月開始到10月都是牠們的「派對時間」,尤其是6-8月這三個月,簡直是牠們的狂歡季。這段時間如果又遇到連續乾旱,飛蝗數量更容易暴增,因為乾燥的環境對牠們產卵特別有利。

月份 活躍程度 備註
4-5月 中等 開始出現,數量逐漸增加
6-8月 高峰期,最容易爆發蝗災
9-10月 中等 數量開始減少
11-3月 幾乎不活動

除了季節因素,東亞飛蝗的出現還跟地理環境有關。中南部地區因為氣候更溫暖,通常會比北部早1-2個月出現,而且持續時間也更長。像是嘉南平原一帶,有時候3月底就能看到零星個體在活動了。另外,雜草叢生的荒地或休耕田,都是牠們最愛的聚集地,這些地方要特別注意定期整理。

觀察東亞飛蝗的行為也能幫助判斷牠們的活躍程度。當你發現牠們開始成群結隊移動,或是大量集中在同一塊農田時,就要提高警覺了。牠們一天中最活躍的時間是上午9點到下午3點左右,這段時間陽光充足、溫度適中,正是牠們最愛出來覓食的時候。如果這時候看到牠們特別活躍,很可能就是要大舉入侵的前兆。

東亞飛蝗

東亞飛蝗會造成哪些危害?農民最頭痛的蟲害之一,這種成群結隊的害蟲一旦爆發,對農作物的破壞力簡直嚇死人。牠們食量超大,一天能吃掉自己體重三倍的食物,成群飛過的地方就像被剃刀刮過一樣,整片農田轉眼間就光禿禿的。台灣中南部的水稻、甘蔗田最常受害,有時候連果園的葉子都被啃得只剩葉脈,農民看到都要哭出來了。

飛蝗最可怕的是移動速度超快,一天能飛100公里以上,而且繁殖力驚人。一隻雌蝗能產卵300顆左右,如果氣候適合(像是暖冬或乾旱後突然下雨),卵塊孵化率超高,不用多久就會形成密密麻麻的蝗群。這些傢伙還會「變身」,從獨居的綠色蚱蜢變成群居的黃褐色飛蝗,攻擊性跟食慾都暴增。

危害類型 具體影響
直接啃食 水稻、玉米、甘蔗等作物葉片被吃光,導致減產甚至絕收
間接影響 蝗群降落時壓垮植株,糞便污染農產品
經濟損失 2020年台南曾因蝗害導致木瓜園損失超過500萬台幣
防治成本 每公頃噴藥成本約2000-3000台幣,有機農戶更需投入大量人力驅蟲

這些蝗蟲特別愛挑嫩葉下手,所以剛插秧的稻田或正在抽穗的穀物最容易遭殃。牠們咬過的傷口還會讓作物更容易生病,像是真菌或細菌感染。有些老農說,飛蝗來的時候連塑膠布都咬,真的餓瘋了什麼都吃。最麻煩的是牠們專挑清晨跟傍晚出來覓食,正好是噴藥效果最差的時段,讓農民防不勝防。

過去十年台灣平均每兩年就會出現一次局部性蝗害,尤其台南、嘉義一帶的旱田最常受害。雖然不像非洲蝗災那麼誇張,但對小農來說已經夠頭痛了。有些農民試過用網子攔截、放雞鴨去吃蝗蟲,但效果有限,最後還是得靠化學防治。不過專家也提醒,噴藥要算準時機,最好在若蟲階段就處理,等牠們長翅膀能飛就來不及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