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整理老家抽屜時,意外翻出幾枚泛著古銅色光澤的二銭銅貨,瞬間勾起小時候阿公講古的記憶。這種明治時期的老銅板,在台灣其實比想像中更常見,特別是老一輩的嫁妝盒或佛龕抽屜裡,總能發現它們的蹤跡。
這些直徑約23mm的小圓幣,拿在手裡沉甸甸的很有份量。正面刻著「大日本·明治X年」的字樣,背面則是稻穗環繞的「二銭」漢字。特別有趣的是,不同年份的鑄造細節會有些微差異,像是明治7年的龍紋特別精緻,而明治15年後的版本就簡化很多。下面整理幾個常見年份的特徵:
年份 | 材質 | 特徵 | 現存數量 |
---|---|---|---|
明治7年 | 青銅 | 龍紋清晰,邊緣齒痕深 | 稀少 |
明治15年 | 紅銅 | 稻穗線條簡化,表面光滑 | 較多 |
明治23年 | 銅鎳合金 | 色澤偏白,重量略輕 | 普通 |
記得小時候雜貨店阿婆還會用紅線把這些銅板串起來當護身符,說是能避邪招財。現在想想,這種混合了日本殖民記憶與台灣民間信仰的物件,真的承載了很多故事。有些品相好的在收藏市場上能賣到上千元,但更多人像我一樣,純粹是捨不得丟掉這種帶著溫度的老東西。
在台北牯嶺街的郵幣社看過,老闆說辨別真偽有個小訣竅:真的二銭銅貨邊緣會有些許鑄造時留下的毛邊,仿的反而做得太完美。另外明治早期的銅板因為含銅量高,久了會氧化成漂亮的孔雀綠色,這點在日光燈下特別明顯。
二銭銅貨到底是什麼?台灣收藏家必知的小知識
最近在收藏圈掀起一股討論熱潮的二銭銅貨,其實是日治時期(1895-1945年)在台灣流通的貨幣之一。這種小銅板雖然面額不大,但因為發行量少、年代久遠,加上背後承載的歷史意義,讓它成為不少台灣收藏家眼中的寶貝。如果你也對這種古錢幣有興趣,不妨先來了解一下它的基本資訊。
二銭銅貨的直徑約23mm,重量約4.5克,材質主要是銅與少量錫的合金。正面通常印有「大日本」或「明治」、「大正」、「昭和」等年號,背面則有「二銭」字樣和櫻花圖案。由於當時的鑄造技術有限,錢幣的品質參差不齊,有些甚至會有輕微的瑕疵,但這反而增加了它的收藏價值。
特徵 | 說明 |
---|---|
發行年代 | 明治29年(1896年)至昭和13年(1938年) |
材質 | 銅95%、錫4%、鋅1% |
直徑 | 約23mm |
重量 | 約4.5克 |
常見版別 | 明治、大正、昭和三種年號,其中明治版最稀有 |
在台灣的收藏市場上,二銭銅貨的價格差異很大,從幾百元到上萬元都有可能,關鍵在於它的保存狀態、年號和稀有度。比如明治時期的二銭銅貨因為發行量少,品相好的甚至可以賣到五位數。另外,有些特殊版別,像是鑄造錯誤或未流通的試鑄幣,更是藏家爭相追逐的目標。
如果你手邊剛好有這種古錢幣,建議先確認它的真偽和品相,再決定是否要收藏或轉手。市面上有不少仿製品,尤其是品相看起來「太完美」的,反而要特別小心。可以找專業的古錢幣鑑定師幫忙,或者參考可靠的拍賣紀錄,避免買到假貨或花冤枉錢。
最近好多收藏愛好者都在問:「明治時期的二銭銅貨現在值多少錢?最新行情分析」。這枚小小的銅板其實藏著不少學問,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目前市場上的行情走勢,還有影響價格的關鍵因素,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更了解它的價值。
明治時期的二銭銅貨從1873年開始發行,一直到1912年都有不同的版別。這些銅貨雖然面額小,但因為發行年代久遠,加上保存狀況差異大,價格可以從幾百元到上萬元不等。特別要注意的是,明治7年(1874年)和明治30年(1897年)的版本因為發行量少,在拍賣會上經常能賣到不錯的價格。
年份 | 品相等級 | 近期成交價(新台幣) |
---|---|---|
明治7年 | 極美品 | 8,000-12,000 |
明治20年 | 美品 | 1,500-3,000 |
明治30年 | 極美品 | 5,000-8,000 |
明治45年 | 普品 | 500-1,200 |
除了年份之外,銅貨的品相絕對是影響價格的最大關鍵。所謂「極美品」是指幾乎沒有流通痕跡,圖案清晰完整;「美品」則是有輕微磨損但整體保存良好;「普品」就是明顯使用過,可能有刮痕或氧化。建議想要入手的朋友,一定要仔細檢查幣面的龍紋圖案和文字是否清晰,邊齒有沒有損傷,這些細節都會大大影響它的價值。
現在市面上流通的明治二銭銅貨,大部分都是從日本回流或是早年台灣人收藏的。最近幾年因為日本老錢幣在收藏圈越來越熱門,價格也有緩慢上漲的趨勢。特別是在台北的錢幣市場和幾家專門的古錢幣店,偶爾會看到品相不錯的明治銅貨上架,但好品相的貨源其實越來越少,有興趣的朋友可能要耐心尋找。
最近古幣收藏界掀起一股「二銭銅貨」熱潮,為什麼二銭銅貨在古幣市場這麼搶手?專家解密背後原因,原來這種日治時期流通的小額貨幣,存世量比想像中稀少,加上特殊歷史背景,讓它成為藏家眼中的夢幻逸品。
二銭銅貨最早發行於明治6年(1873年),台灣在日治時期(1895-1945)也有大量流通。這種直徑約2.4公分的小銅板,正面印有「二銭」字樣和菊花紋章,背面則是稻穗圖案,做工相當精緻。由於當時物價低廉,二銭就能買到一碗陽春麵,所以磨損消耗特別嚴重,保存良好的更是鳳毛麟角。
年份 | 發行量(枚) | 現存估量(枚) | 拍賣行情(新台幣) |
---|---|---|---|
明治6年 | 約500萬 | 不足1萬 | 8,000-15,000 |
大正3年 | 約300萬 | 約2萬 | 3,000-6,000 |
昭和前期 | 約800萬 | 約5萬 | 1,500-3,000 |
資深錢幣商阿明哥透露,現在連品相普通的二銭銅貨都能賣到上千元,如果是明治早期的「龍銀版」或特殊錯版,價格更是翻倍跳。去年台北一場拍賣會上,一枚明治6年未流通品相的二銭銅貨,最後以4.8萬元成交,打破同類型紀錄。這種小銅板之所以搶手,除了歷史價值,還因為尺寸適合做成項鍊或鑰匙圈,年輕族群也愛收藏。
特別要注意的是,市面上仿品越來越多,有些是用真幣翻模重鑄,連包漿都做得很逼真。專家建議新手可以從重量(真幣約4.8克)和邊齒(真幣為直齒)來初步判斷,最好還是找信譽良好的店家購買。台南陳老師就分享,他曾在跳蚤市場用500元撿到漏,那枚大正年間的二銭銅貨邊緣還留著當年被拿來當陀螺玩的刮痕,反而更顯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