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尺幾吋」這個問題啊?其實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真的很多人搞不清楚。在台灣我們常用公分來計算長度,但老一輩的人還是習慣用台尺、台寸來說明尺寸,特別是買布料或量家具的時候常常會聽到。

先來搞懂基本單位換算吧!在台灣傳統的度量衡中:
| 單位 | 換算比例 |
|——|———-|
| 1台尺 | 約30.3公分 |
| 1台寸 | 約3.03公分 |
| 1台分 | 約0.303公分 |

所以當阿嬤說「這塊布要剪一尺三」的時候,其實就是要39.39公分左右(30.3+3.03×3)。現在很多年輕人去布行都會霧煞煞,老闆說要幾尺幾寸根本聽不懂,最後還是拿出手機計算機來換算。

說到這個就想到前陣子陪朋友去永樂市場買布,老闆一直用台尺報價,我朋友完全聽不懂,最後老闆只好拿出皮尺直接量給他看。其實這種傳統單位在台灣的成衣業、傢俱業還是很常見,特別是老師傅們都習慣用這種方式溝通。像訂做窗簾時,師傅會問你要幾尺幾寸的長度,這時候知道換算就很重要啦!

不過現在很多新的家具賣場都改用公分標示了,只有傳統市場或老店還保留這個習慣。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南部比北部更常用台尺台寸,可能是因為傳統產業保留得比較完整吧。下次去逛老街時可以注意看看,那些賣竹編、木工的攤位是不是還在用這種傳統單位計價。

一尺幾吋

一尺等於幾吋?台灣人最常搞混的單位換算

每次去買窗簾或是看家具尺寸的時候,總會聽到老闆說「這個三尺剛剛好」,但轉頭又看到標籤寫著90公分,這時候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樣腦袋打結?其實台灣人最常搞混的就是英制跟公制的換算啦!特別是老一輩習慣用台尺、英吋,年輕人卻對公分比較熟悉,這種代溝真的讓人很頭痛。

先來解決最基本的問題:一尺到底等於幾吋?這裡要分清楚是「台尺」還是「英呎」喔!傳統市場用的台尺(又稱日尺)和英美用的英呎完全不一樣。台尺是日本時代留下來的單位,而英呎則是國際常用的。最讓人混淆的是,連發音都一樣,難怪大家會搞混!

單位類型 1尺等於 換算公分
台尺 10吋 30.3公分
英呎 12吋 30.48公分

看到表格是不是更清楚了?其實台尺和英呎只差0.18公分,日常使用上可能感覺不出來,但如果是精密工程就會有影響。像我們買電視常說的55吋,其實是用英吋計算的,這時候就要用英呎的換算方式。而傳統木工師傅說的「三分板」、「六分板」,那個「分」又是另一套系統了,1台寸=10分=3.03公分,真的會讓人暈頭轉向啊!

講到這裡,突然想到上次幫阿嬤買布料的趣事。老闆說「這塊布六尺夠啦」,我心裡默默換算成180公分,結果阿嬤在旁邊碎念:「哪有那麼長!以前六尺才差不多一件衣服。」原來她用的是老一輩的「裁縫尺」,這種尺又比台尺再短一點,大約30公分左右。這種隱藏版的單位,如果不是在地生活久了根本不會知道!

為什麼台灣裝潢師傅都用『尺』不用公分?

每次找師傅來家裡裝潢,聽到他們說「這面牆大概5尺寬」、「櫃子做3尺半剛剛好」,總是讓人好奇為什麼台灣裝潢師傅都用『尺』不用公分?其實這跟台灣傳統的營建習慣有很深關係。老一輩的師傅從小學的就是台制單位,一尺等於30.3公分,這種算法在木作、磁磚鋪設時特別方便,因為很多材料的規格都是配合尺的倍數設計的,像是常見的夾板尺寸就是3×6尺(約91×182公分),用尺來計算可以減少裁切浪費。

另一個原因是現場施工的實用性。師傅們隨身帶的捲尺通常都同時標示台尺和公分,但老手憑經驗就能用腳步或手掌大概估出尺數,根本不用拿尺量。而且台灣傳統家具的尺寸也都是以尺為單位,比如神明桌常見的3.6尺、4.2尺,如果突然改用公分報價,老師傅反而要換算老半天。

常見裝潢項目 台尺規格 換算公分
系統櫃深度 1.8尺 54.5cm
標準門寬 2.8尺 85cm
拋光石英磚 2尺x2尺 60x60cm
天花板高度 8尺 242cm

年輕一輩的設計師雖然習慣用公分畫圖,但到現場還是得配合老師傅的語言。我有次聽到設計師跟木工師傅吵架,就是因為圖面標300公分,師傅一直問「啊這是幾尺?」後來才發現連建材行進貨也都是用尺計算,像角材的4尺x8尺、矽酸鈣板的3尺x6尺,整個產業鏈都繞著這個單位在跑。現在有些師傅會兩種單位並用,但老派的還是堅持用尺,說這樣才有「匠人」的味道。

一尺幾吋

最近去永樂市場買布要做窗簾,老闆說「這塊布一尺120元」,當下整個愣住。買布時老闆説一尺,到底該怎麼換算成吋?其實台灣布行講的「尺」跟我們平常認知的「英尺」完全不一樣,這可是在地人才懂的隱藏版單位啊!

台灣傳統布市用的「台尺」是日本時代留下來的度量衡,1台尺等於30.3公分,大概是一個成年男性手掌張開的長度。而我們常說的英吋則是2.54公分,所以換算起來會是這樣:

單位 換算值 大約等於
1台尺 30.3公分 11.93英吋
1英吋 2.54公分 0.083台尺

記得我第一次買布時也搞不清楚,還傻傻地用12英吋去算,結果買回家的布短了一大截。後來常去的老闆娘才跟我解釋,台灣布料的「尺」要乘以12才對,因為1台尺其實是10台寸,但布行習慣把1台寸叫成1寸,所以才會這麼混亂。現在我都直接帶捲尺去量最準,畢竟每間布行的「尺」可能都有些微差距。

其實不只是買布會遇到這個問題,有些老裁縫師傅打版時也還是用台尺在計算。像我阿姨做衣服超過30年,她隨手一抓就知道大概幾台尺,根本不用量。這種傳統單位雖然麻煩,但也是台灣市井文化的一部分,慢慢學著適應反而覺得挺有意思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