擲珓、卜珓[1],「珓」後來或寫作「筊」字,而為擲筊、卜筊,是中國民間信仰中人們請神明指示儀式。所用工具稱作「珓杯」、「筊杯」,有時稱「杯筊」、「杯珓」,古者蚌殼之,後木、竹替代[2],是兩個巴掌半月形木片,一面、另一面中間凸出。儀式內容是將筊杯擲出,落下後形狀方位探測神明意。
筊杯的大小手掌能合住原則,但有特別製作大型筊杯,民間信仰中,尺寸筊杯請示神明是否合意。大型筊杯是放在紙錢上,雙手握紙錢,筊杯甩落,這是廟方人員求問事務時,如慶典日期、作醮事宜。
筊杯,或作杯珓,是民間信仰與道教信仰中一種尋求神明指示儀式工具。筊杯時期原型,原用蚌殼投擲於地,視其俯仰情形,斷其吉凶。後改用竹子或木片,做成蚌殼狀替代。名稱有時會倒過來稱「杯筊」,或作「杯珓」﹑「杯爻」﹑「杯教」﹑「碑珓」﹑「珓杯」﹑「珓兒」﹑「跋杯」。關於「杯珓」兩字字源,宋代學者程大昌推論:蚌殼可如杯子般盛水,是「杯」;珓發音和「叫」,代表借用杯珓仰俯來傳達神佛意志教示人們,於是使用「珓」一字。 [1]
筊杯的大小手掌能合住原則,但有特別製作大型筊杯,民間信仰中,尺寸筊杯請示神明是否合意。大型筊杯是放在「有需求處」,雙手握筊杯,筊杯上下甩動,這是廟方人員求問私務時,如慶典日期。
材質普遍木頭雕刻主,有竹子製成,今日,有許多人採用了塑膠製的筊杯,如台北行天宮。
信奉道教及民間信仰廟宇或家居供奉神明和祖先神位家庭,有一到數筊杯,供上香膜拜後,請神明指示工具。這個動作稱「擲筊」或問杯。在台灣海外華人地區,道教廟宇,神像前有一到數筊杯,佛教寺院有。台灣民間信仰中,求籤,需要神明擲筊認。「筊杯」簡稱「杯」,故台語「擲筊」又名「跋杯」。然而筊杯並非廟中使用,家中有供祖先神主者,往往會備有一筊杯,如果是新逝死者神位求問問題,不能使用「筊杯」,只能兩枚硬幣。如掃墓情況,臨時需用之時,可以二枚硬幣代替。
延伸閱讀…
筊杯分有正反面,凸起部份稱為「陰面」(),平面部份稱為「陽面」(正面)。
即二隻筊杯一一反,代表請示祈求事神明應允、贊同、可行。
延伸閱讀…
兩隻正面,代表神明笑而不答,意為陳述、無法裁示或明知機緣,有此一問;或所提問題自有主張、已有定數,多此一問;可以解讀神明主意,請示。
兩隻,表示神明否定、認同、或者應許所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