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經[1],指道教經典。時候「雲笈」、「天章」、「寶文」、「神書」、「玉緯」、「金函」、「仙經」、「丹書」、「道書」詞稱呼道經[2]。道經總集稱為「道藏」,為道教一切經。

道教傳説,道教經誥起於諸天之上、妙氣成形天書[3],三清境三位尊神,玉清境天寶君、上清境靈寶君及太清境神寶君各自説講洞、洞玄、洞神十二部經,合三十六部尊經,輾轉高聖仙傳授道教各派祖師,流佈人間[4][5]。道士皈依誦曰:「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經,得聞正法,故曰經寶」,即要求皈依天尊所講[6]。

歷史而論,道教一千八百年發展過程中,攬收先秦老莊典籍,長期宗教實踐活動,並吸收、變造兩漢方術、數術、讖緯,與佛典,教理教義、教規教戒,修煉方術、齋醮科儀方面,形成了卷帙浩繁、駁雜多端的經籍書文[7]。

道教流派眾多,歷史上流派、時期道士傳承經籙、丹書、修煉方術、齋醮科儀各有側,流傳過程中,增刪去取,而產生了多樣化發展。儘管後世衍生流派眾多,道教基本信念和追求目標,源自老子無為爭、無「道」,其宗旨於去除心念牽累,澡雪心神,積精聚氣,德增善,經長修行,道;入世則旁通治術,出世生成仙[8][9]。

現代觀點,道教一切可概括講説道起源展開,及大羅天界與冥府陰間教義部門,演示符呪法術驅祓厄齋醮方術部門,金丹修煉養氣調息醫術部門,以及豎立道教戒規倫理部門[10]。道教典籍雖多,當代道士大多唸誦《玉皇經》、《三官經》、《功課經》、《經》主,鑽研道學者會奉習《道德經》、《南華經》、《黃庭經》以及《悟真篇》、《參同契》書[11][12]。通行道教護身咒語,有遣召丁甲神「六甲秘祝」、北帝煞鬼「天蓬神咒」、役使雷霆「金光神咒」[13][14]。

林語涵所著《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知識》一書,開列了二十六部主要道教經典[15]:《道德》《南華》《文始》《沖》《通玄》《度人經》《陰符經》《經》《西昇》《心印經》《黃庭外景經》《黃庭內景經》《玉皇經》《玉樞經》《三官經》《北斗經》《周易參同契》《悟真篇》《太上老君內觀經》《洞玄靈寶定觀經》《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坐忘論》《化書》《重陽立教十五論》《龍門心法》。

鑑於道書,歷代道士因之擷採章句,彙編成類書,亦擇取,編為叢書,如《秘要》《道教義樞》《雲笈七籤》,外丹術著作《庚道集》,內丹術著作《修真十書》《道樞》,咒語書《上三洞神呪》,術法書《金鎖流珠引》《道法會元》,齋醮書《靈寶玉》《道門科範大全集》《靈寶領教濟度金書》《無上黃籙齋立成儀》。

早期道教,習尚道家、陰陽家、神仙家思想,通曉巫鬼道、方技要訣。張陵首張天師世家,和葛玄、葛洪,同為道教初期世家和道流,當時流傳道書,《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注》、《老子中經》、《一法文天師教誡科經》、《太上一盟威法籙》、《太平經》、《三皇天文》、《靈寶五符天文》、《五嶽形圖》、《太清丹經》、《九鼎丹經》主[16],囊括符籙上章、金丹藥餌、按摩導引、吐吶行氣、房中補精方術,《抱朴子》此一時期各種神仙方術理論總結,尤重金丹(外丹)功效[17]。

《列仙傳》、《神仙傳》記載了上古三代秦漢神仙事蹟,東漢時有神化老子著作撰出[18]。

東晉末年,尊崇元始天尊、元始天王、上大道君、玉晨大道君上清經系和靈寶經系開始流傳。南朝廬山道士陸修靜,「祖述三張,弘衍二葛」,以上清、靈寶、三皇「總括三洞」,編制了《三洞經書目錄》。上清經系,《上清大洞》、《黃庭經》要,茅山道士陶弘景作《誥》、《登真隱訣》,教人「存思」身外景物、身中諸神,守「三元」,乃至於守「腦九宮」,徊風混合為「帝一」;靈寶經系,《元始赤書五篇真文》摹畫真文,《昇步章》吟詠洞章,洗心奉齋,《靈寶度人經》宣揚「仙道貴生,無量度人」旨,並餘諸經演説科儀齋法、教戒緣起[19]。

三洞體系以外,有馬跡山道士王纂,傳出《洞淵神咒經(英語:Divine Incantations Scripture)》,北朝嵩山道士寇謙之宣説《君音誦誡經》,樓觀道道士,傳揚《化胡經》、《西昇》、《開天經》、《》,此外有天師道《三天內解經》、《女青鬼律》、《赤松子章曆》,多屬於尊崇太上老君經典。北周武帝宇文邕,令通道觀學士編纂《秘要》,集此一時期道書大成。當時傳有《真靈位業圖》梳理了道教神仙譜系,《養性延命錄》述養生延年要訣,以及《洞玄靈寶五感文》、《洞玄靈寶授度儀》論齋法要旨儀軌[20]。

隋唐道士闡發《》《莊》《文》《列》道家書籍,融通佛教中觀空性思想,玄為宗,傳揚《昇內教》、《一本際經》,並有《道體論》、《坐忘論》、司馬承禎《服氣精義論》、吳筠《玄綱論》、譚峭《化書》、成玄英《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莊子疏》、杜光庭《道德義》《道教靈驗記》《道門科範大全集》、張萬福《三洞眾戒文》、朱法滿《要修科儀戒律鈔》論著,潘師正《道門經法相承次序》、孟安排《道教義樞》此一時期義理總結[21]。

這段時期,確立三洞四輔體系,以及從「一」「太玄」、「洞神」、「洞玄靈寶」,到「洞」經籙法位制度。北宋天禧年間,張君房總括道藏七部,編成《雲笈七籤》,即突出「洞」地位。玄思想,當時有《定觀》、《內觀》、《》、《太古》、《大通》、《胎息》、《消災護命經》、《生天得道經》、《得道了身經》、《虛皇四十九章經》談論「靜心養性」小型經典,以及《天童護命經》、《北帝天蓬護命經》等護身咒流傳開來[22]。

唐代後,嚴格考試,熟讀《道德經》、《度人經》,才能獲得「度牒」受度入道[23]。

逮至宋元,道教易學合流,宗奉鍾離權、呂洞賓、陳摶人,闡發《黃庭經》、《周易參同契》,開創內丹術「性命雙修」法。著者,張伯端顯《道德》、《陰符》隱旨,所作內丹祖書《悟真篇》。另有全真祖師王重陽,提倡三教本一家,勸人誦《心經》、《孝經》、《道德》、《》,作《重陽全真集》、《重陽教化集》、《重陽立教十五論》,闡明「、行」全真宗旨。張、王二人獨以「內丹鍊養」登真成仙道,斥服氣、符祝、外丹、房中旁門小術[24]。

此段期間有《指篇》、《金丹四百字》、《靈源大道歌》、《靈寶畢法》、《鍾呂傳道集》、《西山羣仙會記》、《諸真內丹集要》、《真仙直指語錄》、陳虛白《規中指南》、陳致虛《金丹要》、李道純《中和集(英語:The Book of Balance and Harmony)》、玉蟾《海瓊玉蟾先生文集》《海瓊白真人語錄》、王志謹《盤山棲雲王真人語錄》、張三豐《大道論》眾多內丹術著作,以及集煉養要語大成《道樞》,內丹命功修煉《心印經》流傳。

內丹術同時促成煉養符咒結合雷法盛行,而以神霄派、微派、天心派活躍,計有《道法會元》、《清微丹訣》、《上清天心正法》、玉蟾《道法九要》、薩守堅《雷説》《內天罡訣法》、張繼先《明真破妄章頌》專著,並有關係密切《雷霆玉樞寶經》《雷霆玉經》及其科儀傳出。

陸修靜以來靈寶齋法,得到進一步發展,而有《靈寶玉》、《靈寶領教濟度金書》、《上清靈寶大法》靈寶齋法編纂,「煉度儀」靈寶要,視《九天生神章》、《靈寶救苦經》煉度亡魂秘文。奉許遜祖師,強調「本心淨明,貴」淨明道,傳下《淨明全書》[25]。

此外,宣説天庭主玉皇上帝來歷功德《玉皇經》,召真武大帝收斷妖魔《真武經》,祈請北斗本命星君消災延壽《北斗經》,以及宣揚天人感應和善惡報應思想《太上感應篇》,此時流行。南宋紹熙年間,有道士謝守灝編纂了全面老君神話傳記《太上老君混元聖紀》。元代浮雲山道士趙道一修撰《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收神仙、道士899人傳記。

公元1222年,長春真人丘處機前往西域見成吉思汗,三次其講道。其談道論玄之言,成吉思汗近侍耶律楚材記為《玄風慶會錄》,使「天下共知玄風慶會一段奇事」。

元、明以後,天下道門收攏居宮觀行「清修」全真教,和設道壇作「法事」,並有全真《金蓮正宗記》《甘水仙源錄》、一《漢天師世家》、上清《茅山志》道門譜錄編纂。鑑於歷代道藏湮滅不存,明成祖、明英宗敕令萬法宗壇龍虎山張天師主持《統道藏》編修,全藏《元始無量度人上品經》居首。神宗萬曆年間刻印《續道藏》,增收《三官經》、洪應明《長生詮經》《無生訣經》《消搖墟經》道書。明代編修有《歷代神仙通鑑》,又名《三教原錄》,廣收仙佛聖賢傳説。

明末清初時,道教形成早晚課誦風氣,而編集《功課經》。清初,龍門派王常月住持第一叢林白雲觀開壇授戒,傳下《龍門心法》。這段時期,產出內丹著作,陸西星《方壺外史》,伍守陽《天仙直論》,劉一明《修真九要》,李西月《三車秘旨》,黃元吉《樂育堂語錄》,作者《性命圭旨》、《太乙金華宗旨》流行。

龍虎山天師張宇初《道門十規》、全真教龍門派道士王常月《初眞戒律》、閔一得《全真參訪集》列出了當時重視道門要典,而清朝嘉慶、光緒年間,天仙派刻印《重刊道藏輯要》收錄道藏,新增題為「孚佑上帝」、「八洞仙祖」、「文昌帝君」乩仙作[26]。

民國時期,有黃帝《陰符經》,老子《道德經》,莊子《南華經》,及《黃庭經》與《文》為「道教五大經典」説法[27][28],而北京白雲觀每年冬季會《陰符經》《道德經》《文》《南華經》《沖》《功課經》《化書》《參同契》《悟真篇》經典進行講學[29]。《功課經》《玉皇經》《三官經》《經》,成為道士平日宮廟誦讀功課。

此外,民間乩壇盛行,造作出各種雜揉儒釋道思想,敬奉地方民間信仰神明經書和善書。而以氣功名,標榜可強身健體的鍊養方法,因其通俗、而流傳開來。

歷代不乏兼習醫方術數道士,近代五術「仙、醫、命、卜、相」稱。除仙經丹書外,會研讀《黃帝內經》《聖濟經》《傷病論》《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枕中方》《和劑局方(日語:和剤局方)》《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脈經》《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針灸甲乙經》《針灸大成》、《五行精紀》《淵海子平》《三命通會》《神峯通考》《三辰通載》《星學大成》《星命溯源》《天官五星》《星平會海》《演禽通纂》《微鬥數捷覽》《微鬥數》(續道藏)《河洛理數》、《周易》《皇極經世》《易圖通變》《河洛藴》《周易古佔法》《易學四錄》《卜法詳考》《推背圖》《靈棋經》《京氏易傳》《火珠林》《卜筮元龜》《斷易天機》《卜筮全書》《靈台秘苑》《乙巳佔》《開元佔經》《太一金鏡式經》《太一福應集要》《龍》《金匱玉衡經》《六壬神》《六壬大全》《六壬總歸》《六壬直指》《遁甲符應經》《遁甲演義》《奇門五總龜》《奇門寶鑑》《五行大義》《玉匣記》《曆事原》《陳子性藏書》《協紀辨方書》《諏吉述正》《風角書》《太白陰經》《參籌秘書》、《月波洞中記》《玉管照神局》《太清神》《神相全編》《相理衡》《管氏地理指蒙》《葬書》《地理新書》《撼龍經》《疑龍經》《雪心賦》《博山篇》《玉髓》《催官篇》《平砂玉尺經》《人子知》《地理五訣》《陰宅集要》《黃帝宅經》《陽宅十書》《陽宅三要》《陽宅集成》《水龍經》書籍。

三洞四輔是道教所特有一種道經丹書分類方法,道藏這種方法編目的。其中「三洞」、「四輔」合稱「七部」。三洞為,洞、洞玄、洞神[30]。四輔為,太玄、太平、太清、一[31]。三洞之下分為十二類,是三十六部。十二類為本文、神符、玉訣、靈圖、譜錄、戒律、威儀、方法、眾術、記傳、讚頌、章表[32]。

七部各有其道統源流,教派經典有各自傳授和發展源流,形成了七部分類體系。

道經源流來説,洞真部是上經,洞玄部是靈寶經,洞神部是三皇經,太玄部是老子經,太平部是太平經,太清部是丹書,一部是天師道經。隨著道經增加,唐起,有些道經不能為七部所容,《道藏》分類有些適應需要了[33]。

明代《統道藏》視「洞真部」為元始天尊説,「洞玄部」靈寶天尊説,「洞神部」為太上老君説,道經分類盡合其源流。如上清經當入《洞真部》,而今大多入《一部》;《度人經》諸家注當入《洞玄部》,而今入《洞真部》;道家諸子註疏入《太玄部》,而今入《洞真部》[33]。《道藏輯要》參照明代道藏,將「三洞」及受啟於「三清」道書放在前面[34]。

《中華道藏》依道門舊例,保留三洞四輔名目,但所收經書其內容性質,或時代先後、所屬門派,分類三洞、四輔、道教論集、道法眾術、道教科儀、仙傳道史、目錄索引七大類,分編49冊。

   近世學者撰寫道教史,説道教創立於張道陵,但遍查唐前史料,如王充《論衡.道虛篇》、《後漢書.楚王英傳》、《後漢書.祭祀志下》、《後漢書.襄楷傳》、《魏書.釋老志》,唐初所撰成《隋書.經籍志四》;這些史料所言,有的三張前,有的三張後,是論述神仙道教事,無張道陵創教説。漢代而言,三張前者,固然無道教出自張道陵語;縱使是三張後史料,見到並稱,而獨稱老子者多,其中桓帝祭祀老子,奉老子為神仙主。到了六朝,佛道相攻,梁.僧祐《弘明集》所載眾、道二教徒論戰詞,只是佛老、釋老或孔老並稱;孔為儒,道,釋為佛。綜觀唐前載籍,見老子代表道教,而沒有張道陵教主情形出現。

  筆者張道陵創教説性,於是三張界限,著手整理學者分三張前神仙方士道和三張後神仙道教;發現兩者並沒有顯著差異。三張之前,已有道教科儀、壇場、經典、修行法,教團組織存在;三張是改革者,而不是創教者。三張前後道教,其差異,佛教大小乘來得。且以宗教演進言,戰國東漢初方士道和三張後道教,其間不論修仙法門、科儀,承,有脈絡可尋,差異並。佛教時代後,而有西元一世紀前小乘、西元一世紀後大乘,進而興起於八世紀密宗分。三者。小乘、大乘經典及其所標榜歸趣。歸趣言,小乘言、、空、無我;大乘常、樂、我、淨。經典內涵言,小乘四諦十二因緣,而大乘重如來藏心。至於密宗崇咒祀,於護摩、觀想,則大小乘所共棄。佛教大小乘及密宗,教理出現如此違,而可以稱為佛教,學者懷疑,視為。反觀道教,三張前後,並無差異,三張前方士道和三張後道教,如此相承相近,世人承認道教始於戰國,三張以前者稱為道教,進而盲目説道教創自張道陵。這種標準,來衡量佛道二教者,實非持平之論。

  筆者思張陵創道教説形成因而不得,近年來轉而開始懷疑張為教主,是佛道相攻時,僧人誣罔詞。其後翻閲佛道攻史料,始發現此説出自北周唐初僧人所為。初期佛教文獻如《弘明集》所見,「」來代稱道教,《魏書.釋老志》,以釋老稱呼佛道二教,可看出當時人道教出自老子看法。張道陵創道教説,係北週末隋初人釋道安《二教論.服法非老第九》倡始,首發大言:「但今道士,張陵,乃是鬼道,不關老子。何以知?……」接著道安以道教衣飾出自老子辯起,倡道教不始於老子而出自張陵,並三張極力醜化,用以而他。唐初,法琳《辯論》、道宣《廣弘明集》秉承道安説,用以攻訐道教,進而道教爭勝;詳細論述,請見本書第一篇。

於是張道陵創教説,隨著道安、法琳、道宣名僧誣罔及佛教盛行,而積非成是。張道陵取代了漢魏六朝以來道教出自老子説法,而成為道教創教教主。

  實者,不管科儀、經典及教團組織方面來説,道教起於張氏。今先教團組織來説。道教初期,並非流傳於下層社會,相反,反而是流行於上層社會。《史記.封禪書》所載戰國齊威王、宣王、燕昭王派人入海求仙,《列子.説符》中有學死道燕君,《韓非子.説林上》説求死藥楚王,及《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耽迷神仙説秦始皇;這些道喜仙人,是帝王諸侯。入漢後,這種情形並沒有改變,文帝而下,所有西漢諸帝,包括西漢末篡位王莽,任用過方士;帝王如此,大臣如淮南、劉向、王根,是;有關這方面舉證,請見筆者所撰《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一書下篇第三章。東漢後,於帝王不信道教,於是道教始貴族社會而轉入民間。

因為早期道教流行於帝王相,帝王相,這些人本有所謂教團組織。東漢後,道教轉入民間,於是教團興起,光武帝時維氾、李廣(見《後漢書.馬援傳》),其後如干吉、宮崇、張道陵、張角是;張道陵甚且依託老子傳經取信於世人,且張氏《老子注》中,可看到張道陵攻擊其他教派説法錯誤處;足見當時教派眾多,三張只是其中一個教派而已。教團組織張道陵前存在看,足證道教起於三張。

  其次壇場科儀而言,從《史記.封禪書》、《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孝武本紀》看來,秦漢兩代國家祀典,大都參酌儒書及方士説而制訂,其中受方士壇儀影響。早期道教盛行於上階社會,國家祀典道教壇儀差異;東漢後,道教改行民間,財力規模雖先秦及西漢,但其儀制承,有脈絡可尋。我們如將唐.杜光庭編修《太上洞神太元河圖三元仰謝儀.壇堂第一》(《統道藏.洞神部.威儀類.忠字號》)、宋人撰《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四十七.壇圖幕式品》(《統道藏.洞真部.方法類.水字號》)、宋.林靈真編《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卷一.皇壇總圖》(《統道藏.洞玄部.威儀類.民字號》)、宋.蔣叔輿編次《無上黃籙齋立成儀.卷二.壇幕》(《統道藏.洞玄部.威儀類.鳳字號》)書中所載列道教醮壇圖,拿來和漢武甘泉泰畤、光武雒陽郊天壇祀地壇,以及拿來和《三才圖會.宮室三卷.圓丘圖》、《三才圖會.宮室三卷.方丘壇圖》所載明代帝王郊天祀地壇,看出道場壇圖及儀制,秦漢以來國家祀壇相近者多。

  道教經籍來説,《漢書.藝文志》所收神仙十家二百五卷、房中八家一百八十六卷,以及散見於《漢志》五行、雜佔、醫方類別中道書甚多。《漢志》是刪取西漢.劉向《別錄》、劉歆《七略》書而成,可以確定這些書撰成於先秦西漢初。此外,《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引避鬼方書、戰國.河上丈人注《老子經》二卷、秦.阮倉撰《仙圖》、劉向《列仙傳》引《仙書》、江陵張家山漢墓出土《引書》,湖南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穀食氣》、《導引圖》、《養生方》、《雜療方》、《胎產書》、《十問》、《合陰陽》、《雜禁方》、《天下道談》道書,淮南王劉安有《枕中》、《鴻寶》、《苑秘書》、《鄒衍延命方》,而王逸《楚辭》注引了《陵陽子》。上述這些道書,可確定撰成於戰國或西漢。再者,興起於西漢末盛行於東漢讖緯書,道經關係密切。而葛洪《抱朴子.遐覽篇》記載其師鄭隱藏道書,計有二百六十一種,一千二百九十九卷。鄭隱三國時葛玄弟子,葛玄葛洪祖。葛洪拜鄭隱師時,洪尚年少,鄭隱年八十餘。《抱朴子.遐覽篇》説鄭隱西晉惠帝太安元年(西元三0二年)入霍山,「不知所在。」鄭隱既師葛玄,鄭氏收藏道書,其撰寫年代,是西晉以前,包括先秦、兩漢及三國書,其中撰成於兩漢者,且有許多經典是撰成於三張前。張道陵東漢末人,張氏以前道書大量存在看來,道教不始於三張。唐.法琳人詆毀道教經典晚出,其無知的説法;以西漢前,截至東漢經典而言,道經數量,會於同期佛經。

  種種方向來探討、思惟,可以看出道教出自三張。説道教出自三張,出於佛道相攻,佛徒貶抑道教詞,而北周釋道安是此説始作俑者,在此之前,並見載於史志。而近世學者張道陵創教主,是沿承了道安、法琳佛詆之語,而自知。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先秦老莊道家思想及《經》陰陽感召、報應説,形成了道教「學」。中土陰陽五行、命相、擇日、風水、醫巫、卜卦、祝由、禁忌、養生説,形成道教「術」。

  道教哲理上以「道」為宇宙本體,「氣」萬物始源。修鍊得道者仙;生前於民,死後入祀者神。神仙組織階位,仿照人間帝王行政組織。齋醮求福、災。酒、脯、紙錢祈祭。符、籙、咒、印、潠水、禹步,來驅鬼、治病。劍、鏡、鈴、印為法器。扶鸞、降,來溝通人神。修煉法門上,道教有自力及他力分;道教自力方面修煉,如:寡慾、導引吐納、避穀食氣、存思身內外神祇及煉化精氣神,可以自行修煉不假他手。他力方面修煉如:黃白、藥餌、符籙、房中、禱祀,借外力外物變化己身。另外,道教主張「我命我天」及「孤陰不長,陰陽不生」,重視陰陽和諧;以此二者其特色。我命我天,生死操之我,不以死生,所以想借養生延生、長生。而養生長生上,有養神、養形説。養神涵養心性,主張無欲,去喜怒情,此即世人説莊哲學,齊生死、泯是非、成敗、一萬物,於道體領悟。養形藉由藥物來改變肉質凡胎,以求永生不滅;藥物有高下別,上藥修仙,下藥治病;藥有內外分,即內丹外丹;內丹煉精氣神,外丹煉草木鉛汞。

  ,於道教認為孤陰不長,孤陽不生,所以重視房中術,及陰陽兩者諧調,房中來治病、延生、修仙。世界上大部分宗教,認為有生有死,並以男女房中之事污穢,與此相比,道教反而能接近民眾。

  道教與佛教差別,此二者,外貌來分:祠所上,道教祠:早期稱「治」、「靖」,後來稱「觀」、「宮」、「廟」、「堂」、「壇」;佛教祠稱:「寺」、「院」、「禪寺」、「禪院」、「精舍」、「庵」。

  神職人員方面:道教稱、法師、道士,台灣另有乩童。佛教稱法師、和尚,女性稱尼姑或尼師,無乩童。

  祭儀及供品上:道教供品葷素忌,重酒,線香降神,有紙錢酬神及供施法,有符水護持信眾。佛教供品忌葷,戒酒,不用線香(燃香於卧爐)及不用紙錢、符水;近來受道教影響,台灣佛寺有「大悲水」來施民者。另台灣道教有迎神賽會(大都神明誕辰時舉行)及刈(道廟互訪)活動,佛教無。

  台灣宗教研究者,常有一個疑問,漢地或海外華僑民間信仰神祇中有道有佛,應該要歸入道教或佛教,或應另外立一個類別,叫做「民間信仰」或「民間宗教」。這個問題,筆者撰寫《玉匣記看道教民間信仰》一文時(註一),予探討過。早期日本學者橘樸於一九一六年將道教區分通俗道教(民間宗教)和道士道教,此説一度日本及台灣學者遵從,以為兩者;但後來日本道教學者窪德忠在實地走訪港、台、大陸、東南亞、美國華人地區後,認為兩者實無法去嚴格區分,於是氏所撰《道教諸神説》一書中(註二)否定了這種分法,認為通俗道教(民間宗教)即是道士道教,應劃分為二。拙作該文。

  實者,所謂民間信仰,是道教神祇、科儀主體來兼容儒、釋二教信仰。換句話説,是道教玉皇大帝及道教神祇架構主,並吸收儒家聖賢及佛教佛、菩薩來增強自己陣容,產生了三教合一情況。這種做法宋代三教合一思想興起,以及全真教做法有關,而其中直接影響關鍵,是受明.道士陸西星《封神演義》及明.吳承恩《西遊記》影響;於是觀世音、錠光佛、哪吒,道教真人形貌出現,受玉皇大帝節制;形成道教玉皇大帝萬神之主天庭結構。與世界各宗教相比,道教包容性,其他宗教強,所以中土,雖然有過佛、道爭,但演變成流血宗教戰爭,不僅如此,道教甚且方神祇吸收為己有,使自己神祇,成為統治三教或多教共主。日本學者窪德忠著,一九七七年八月東京山川出版社發行《道教史》,首頁附有中華民國道教會發行彩色《中華道教》諸神圖,圖分四層,最上是三清(三人),中坐者元始天尊,右靈寶天尊(玉晨大道君)、左為道德天尊(太上老君)。第二層(五人),中坐者玉皇大帝,右瑤池金母,左神農大帝,右張天師,左玄天上帝。接著第三層(五人),中坐者黃帝,右關公,左孚佑帝君(呂洞賓),右觀世音,左天上聖母(媽祖)。接著最下一層六人:中間二人,右五府千歲、左保生大帝;往右中壇元帥(哪吒)、境主城隍;左三奶夫人、福德正神(土地公)。上述圖中所列諸神,是台灣民間有人氣神祇;三清雖是道教神祇,但不管庶務;實際統治萬民萬神,是玉皇大帝。而圖中佛教觀世音、哪吒收納道教神祇圖中,可以看出民間信仰是道教主來涵納其餘各教。再者,台灣民間家户廳堂佛龕上供祭神祇圖,或以觀音,或以關公,或以媽祖主神。觀音主神者多,稱為「觀音媽聯」;其圖有多種樣式,大都分為三層。德忠《道教史》第六章三七一頁收錄者,上層主神觀音,兩旁為善財、蓮女;中層右關公(關平、周倉),左為媽祖(千里眼、順風耳);下層右司命灶君,左為土地公;另外,民宅,供觀音媽聯外,佛廳前端並懸掛代表玉帝天公爐及宮燈(近年來省去)。這樣擺設,説瞭玉帝是眾神之主,觀音、媽祖、關公,同是玉帝屬神。

  天公爐不僅家庭中出現,台灣各寺廟正門前置「天公爐」,代表玉帝。入廟參拜拜天公爐,再拜廟內主神,象徵諸神轄屬於玉帝。這種情形,不僅道廟如此,連佛寺受到影響而擺設天公爐。

延伸閱讀…

道站- 要瞭解道教,要讀那些道教經典書籍呢!…

道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再者,民間宗教,其廟宇是道教廟宇,其神明是道教神,其科儀是源自道教,大都道經中可找到記載;如民間宗教當成有這樣宗教或教派,民間廟宇、神明歸屬民間宗教,那麼道教一無所有而不能存在。因此民間宗教能是一種概念,不能認為有這樣一種宗教或教派。

  綜匯來説,道教神祇方面,影響民間信仰神祇,為: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三官大帝、關公、媽祖、玄天上帝、文昌帝君、孚佑帝君、南北斗星君、太歲、酆大帝、十殿閻王、龍神、城隍、土地(福德正神)、灶君;而佛教轉變而來道教神祇,有哪吒(中壇元帥)、觀音(慈航道人)、錠光佛(燃燈道人)、濟公。佛教佛菩薩,轉變成道教神祇,和通俗説《封神演義》、《西遊記》流傳有密切關係。台灣民間供奉神祇中,有趙公明、蕭昇、曹寶、陳九公、姚少司五路財神,黃飛虎為東嶽大帝掌十八地獄,哪吒中壇元帥,以持國、廣目、增長、多聞四天王司掌風調雨順,這些是出自《封神演義》説。而《封神演義》所言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二十八宿、瘟部正神神祇名諱,出現在台灣民間道廟中。

  不僅民間宗教神祇,是道教神祇;民間宗教所見禮鬥、安太歲、紙錢祈祭、燒請神、上元元宵、中元普渡(註三)、下元解厄、建醮科儀習俗,和道教有密切關係,因而所謂民間宗教,其是道教。其中民間燒香請神,是周世燔燎祭神,天神歆其香氣演變而來,《禮記.祭義》所謂:「燔燎薌,見蕭光,報氣。」漢代燃香於香爐燒薰器物及作供器,張陵所定靜治法中即於室中設大香爐,恆燒香[1]。唐.白居易《贈朱道士》詩云:「醮壇北向宵佔鬥,寢室東開納陽,盡日窗間無事,唯燒一炷降。」[2]白居易説「唯燒一炷降」,可以確知燒作用,降真(請神降臨)。來降,見於道中,《三洞樞機雜説》中載述了〈通靈真香法〉、〈降真香珠〉、〈香油神燭法〉、〈香方〉、〈香方〉等降真香相關做法、使用法及禁忌;其中〈通靈真香法〉概説,〈降真香珠〉、〈香油神燭法〉、〈香方〉、〈香方〉製方。

影響近代中國學者甚韋伯(M.Weber),他《中國宗教:儒教與道教》書中曾説:中國「巫術,救贖預言或本土救世主宗教所取代。產生了一部分類似古希臘儀式、部分類似於奧菲斯教(Orphics)救贖宗教意識基礎。此種宗教意識中國,希臘,但保持著巫術性質。道教不過是個巫師組織」。

他瞭解,道教巫術性、儀式主義、冥想、秘法傳授構成非理性團體。

這個團體,維持巫人傳統、散佈鬼神思想之外,它「與理性規律生活(不論入世或出世)之間,不僅無路可通,其巫術成為理性發展障礙」。其教義乃以儀式治療術、煉金術、生術構成。故巫術之外,「道教沒有自己『精神』,是巫術而非生活態度(Lebensführung)決定人命運」。

韋伯宗教社會學,代表了西方人對道教認識(,你懂,近代中國人是學著西方人看中國)。可是他理解,是錯了。

正如司馬遷説,史官本來屬於巫師團體,「雜於星曆卜祝之間」;但後來經司馬遷、班固一番努力,沒有人會史官和巫術集團合在一塊討論了。

同理,先秦占星卜夢以及秦漢方士求仙術數,確是巫術性質;《太平經》出現後,建立制度化宗教一道教,不能説它只是個巫師組織。講思想史,不能沒有這點基本認識。

像儒家講《經》,江湖術士、巫祝講《經》,可是沒有人會説那些巫師術士是儒家,或説儒家個巫師集團。道教某些教派運用了古老星斗信仰、祝祭儀式;但它擁有、屬於自己「精神」,不只是秘法傳授者(Mystagog),情形是如此。

所以,思想史和宗教史研究者,不僅要能分辨這兩者間,且要注意其間轉化歷程。正如殷周以來巫文化,若不是了周公孔子吸收轉化,即可能出現所謂儒家那樣。原始巫術傳統,倘太平道天師道吸收轉化,可能出現道教。

太平道天師道後,道教巫術形態轉為經典傳習傳道誦經形態。某種超凡個人奇理斯瑪(Charisma)特質、巫術先知支配類型,瓦解,或降低了它重要性;每個人只要誦讀具客觀意義經書,可理解一切奧義。稟賦,或仰賴天啟感應始能掌握。

這使宗教從「巫師」形態,轉變「教士」形態。

巫師,韋伯理論來説,是巫術手段來影響鬼神;教士,是知性上足具資格來事一門知識體系以及一套概念教義人。巫師可能知識淵博,但其知識本質上是經驗性,且關聯於非理性手段;教士教育,是理性訓練、理性宗教思想體系、體系化倫理訓誨基礎。《太平經》裏,天師其弟子要求,或天師及經書提供於學習者,即是這種教士教育。

來説,佛教早期並無經典,是佛陀入滅後四百年結集而成。猶太教基督教經,事實上只是先知言行錄、故事集,不是佛經那樣經律論。

道教一開始經律論合一經典來立教、傳教;太平道並無教主,天師道依託老君。故佛教、基督教是依人立教,道教不依人依法。而「法」經典。教師傳授弟子。

什麼要進行這種教育呢?因為太平道或太平道關係密切天師道,是巫術信仰革命者。劉宋時徐氏《三天內解經》捲上説得:

下古僭,妖惡轉興,酌祭巫鬼,真偽不分。太上於瑯琊《太平道經》付于吉、蜀郡李微,使助六天檢氣……拜張(道陵)太玄一平氣三天師,付張正一明威道、新出老君制,罷廢六天三道時事,平正三天,洗除浮華,納樸,承受太上,制科律。

奉新出太上老君名,顯示了太平道天師道革命性質。他們不滿當時「癘氣縱橫,醫巫滋彰,烹殺六畜,酌祭邪鬼」風氣,所以要製造「」,制定科律、整頓宗教狀況。

延伸閱讀…

道教最重要的十三部經書,你讀過幾本?

終南山書院| 道教初學者必看書目!

《後漢書.郎覬傳》載郎氏《上書薦黃瓊李固復條四事》四,即抨擊當時朝廷「為禱祈,薦祭山川,暴龍移市。臣聞皇天感物,不為偽動,災變應人,要責己。若令雨可請降,水可攘止,歲無隔並,太平可待。然而災害不息者,患此」。意向鬼神祭祀禱祈、強調責己修善,太平道努力方向,可見當時自有這種反省路向,非後世飾辭。

依後來南朝道士陸修靜描述,漢末,張道陵建立了一個天師道教士組織,「置廿四治,三十六靖廬,內外道士二千四百人,下千二百官」,「蕩滌宇宙,明正三五,周天匝地,不得復有鬼」。

這種有組織教士層,建立理性化宗教生活條件,是他們巫人所在。因為配合著經典科律,他們想運用這一組織,建立一個「正教」。

盟威法,師受錢,神不飲食,謂清約。治病不針炙湯藥,唯服符水首罪,改行章奏而已。居宅安塚、移徙動止,百事卜日問時,任心而行,無所避就,謂。千精萬靈,一切神祇,廢棄,臨奉老君三師,謂正教。

教士道師接受供養,不用祭祀鬼神。其破除淫祠巫祭宗教改革,義甚顯然。唐朝王懸河修《三洞珠囊》載「上經雲:受老子經,不奉祠祀」即是此義。

正教,又名。惟一,名稱上顯示了它革命性。其教,是説漢代民間傳統的堪輿、擇日、卜問、祭祀鬼神巫術信仰慣習,採廢棄、反對或簡化立場,強調「任心而行」,自修、自學、自善、自省,有自力宗教性質。要求「民內修慈孝,外行敬讓」,實踐一套生活倫理。

只有「天子祭天、三公祭五嶽、諸侯祭山川、民人五臘吉日祠先人、二月八月祭社灶」允許;「自此以外,不得有所祭」,否則即為淫祠。教中教士(即大小諸師)接受供養。這些可顯示其立教之義,,非混俗巫祠。

要知道:祭祀,往往建立利益交換原則上。你保佑我如何如何,我來你塑金身、或演戲酬神、或重修殿宇;如所求不遂,遷怒於神祇,謂其幹沒祭品。若接受我祭拜,而毫無威靈,我前去搗毀神廟、殘損神像不可,否則不能洩憤。因此這其間有神「靈」問題。

太平道不然,它反此種功利交易形態宗教行為,「神不飲食、師受錢」,且祈福,注重治病,提供一種改過、修善積功倫理生活。這民間通俗信仰,實有本質上,故謂祭祀鬼神、祈求福祚者「」為「倒法」。

神嗜飲食古代宗教觀,呂思勉《讀史劄記甲帙.神嗜飲食》論甚詳,道教是這種觀唸劃時代改革者。

建立經典、宣導教義、養成宗教戒律倫理生活、訓練教士,是為著同一個目標。而這些活動,揭示了道教理性化歷程。

另一個值得注意事,是人之所以需要巫,是因鬼神會作祟、會害我們,所以需要巫去鬼神溝通。巫術信仰中,精靈作祟致病説,因此是核心中核心。

太平道認為疾病起因,一六氣不順,二於人不能善自攝養、守持精神,三是做了事。第一項,詳乙部《解承負訣》;第二項,詳《三洞珠囊》卷一《救導品》引《太平經》第三十三;第三項提及。

雖然不是所有病可懺悔、自責、認罪、改過之類辦法來治療。但上説,它主張人吉凶命數是自己造,故積善、積功才是使身體康健長壽最佳辦法。所以有時它會自稱「善道」,叫人積善行善。

這一説法宗教上乃突破,因為它擺脱了巫術信仰中精靈作祟致病説,而要人自己行為負責。因此《病歸天有費訣》曰:「過無大小,上聞於天,是人,何所怨天書?書有戒而不用其行,得病乃,焉可免焉?」

《太平經》所謂「太平」者,因此而非經濟問題,不是產反封建問題,而是人生命歸向問題。個人説,「端神靖身,乃治本、壽之徵。無為之事,從是興。先學其身,知吉凶。是故聖賢明者,但學其身,不學他人,深思道意,故能太平」(卷一八,《錄身》)。

可惜研究道教史前輩,幾個人搞懂過這個基本道理,所以大多如韋伯,道教等同於巫覡,或努力去證明道教中含有及保留巫術性質,説道教巫術關係。

這説他們是於史料鈎稽而於思辨了。如陳國符先生是我素推重,但他《道藏源流考》附錄《道藏劄記.天師道巫覡有關條》,「有關」直接推論到「張陵亦巫人」,並説「三張之術,巫人法,相去」。

他所用資料,是正史中攻擊三張者,謂三張煽惑百姓。然指張修巫人,乃外人無法分辨其間異者籠統説辭。治宗教史不能直接採用這種的説辭。

正如史書中記載西域來中國傳法僧人多幻術,那麼我們能引一堆這樣材料,説佛教變魔術幻人起源上,或相去嗎?道教有方術,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沒有?然此乃制度化宗教中方術,巫現實有本質上差異。

如,我十分敬愛柳存仁先生,《注與道教》一文,指出《注》中一些語句,如「驕欺,咎即成。又外説秉權而驕世,即有笘」;「又一説曰:喜怒五行戰傷者,人病死,復待罪」;「又一説曰:道人寧施人,人所施」「絮絮如經生講章」(第二屆敦煌會議論文,1990年,台北)。

這幾個例子,顯示了天師道《老子注》《太平經》一樣受到漢代儒家講註疏傳統影響。

但柳先生認為早期天師道迷信色彩,後來醇化道教經籍有,所以推斷《注》應是後來思想。

(一)、《注》年代或注與戒關係,可進一步討論;然而,《注》表現講章色彩,與《太平經》中天師言,是。

(二)、五斗米道天師道,乃太平道一脈巴蜀地區發展,配合其地巫教流行傳統,施教實況雖太平道盡,然巫人實不可同日而語。柳先生視為迷信一盟威劾召鬼神之術,是天書信仰表現,所以不能説文似講章即張魯教主身份口吻相稱,不能説《注》是六朝士大夫階層接受道教後醇化思想。蓋張道陵本世儒生,其教亦非巫道。

事實上,東漢社會流行巫俗民間信仰,有批評、要改革,是一種潮流,思潮鼓蕩,到張道陵前後匯為巨流,故所謂「醇化」地傾向到六朝。

如《後漢書.循吏傳》説:「延熹中,桓帝事黃老道,悉毀諸房祀」,《欒巴傳》説:「道。遷豫章太守,郡土多山川鬼怪,小人嘗破資產祈禱。巴素有道術,能役鬼神,乃悉毀諸房祀,翦理奸誣,於是妖異日消」,《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注引《魏書》雲曹操擊黃巾時,黃巾移書曰:「昔在濟南,毀壞神壇,其道乃中黃太乙,似若知道,今更迷惑。」

這些記載,道、黃老道、中黃太乙道,民間神壇祈祀分開來,與《陸先生道門科略》所述法改革巫信仰者,相符合。但研究道教學者注意此一訊息,反謂道教乃巫俗聚匯,此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