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上,職稱排序常常是新人最困惑的事情之一。特別是在跨部門合作時,搞不清楚誰該向誰報告、誰有決策權,真的會鬧出不少笑話。今天就來聊聊台灣企業常見的職稱階層,幫助大家更快融入職場文化。

一般來說,傳統企業的職稱排序會從基層開始往上爬,像是專員、主任、副理、經理、協理、副總、總經理這樣一級一級上去。不過現在新創公司比較扁平化,可能就只有「專員→經理→總監」三個層級。要注意的是,外商公司的職稱又不太一樣,像是「Associate→Manager→Director→VP」這種排序,常常讓本土企業的HR很頭痛。

傳統製造業 科技業 外商公司 新創團隊
作業員 工程師 Associate 專員
組長 資深工程師 Manager 經理
課長 主任工程師 Director 總監
經理 副理 VP 合夥人

實際工作中,職稱的權重也會因公司而異。有些公司的「經理」可能只管兩三個人,但在某些集團企業,「經理」已經是能夠決定千萬預算的重要職位。最尷尬的是遇到「資深副理」和「協理」誰比較大的問題,這種時候就要看組織圖才知道了。

現在很多企業開始導入雙軌制,讓專業職和管理職有平行發展的空間。比如工程師可以選擇走技術路線(工程師→資深工程師→首席工程師)或是管理路線(工程師→課長→經理)。這種做法讓專業人才不用勉強轉管理職也能獲得升遷,算是比較人性化的設計。

職稱排序

職稱排序怎麼看?5分鐘搞懂公司組織架構

剛進公司總是被一堆職稱搞得霧煞煞?其實看懂組織架構沒那麼難啦!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怎麼快速搞懂公司裡的職位高低,讓你一眼就知道誰是主管、誰是基層,開會時才不會叫錯人超尷尬的。

一般來說,公司組織就像金字塔一樣分層級,最上面是決策層,中間是管理層,最下面是執行層。我們用表格來看看常見的職稱排序:

層級 職稱範例 主要職責
高階主管 董事長、總經理、執行長 公司整體策略規劃、重大決策
中階主管 部門經理、協理、處長 部門營運管理、目標達成
基層主管 課長、組長、主任 團隊任務分配、日常督導
一般員工 專員、工程師、業務 實際執行工作、完成任務

要注意的是,不同公司的職稱可能會有差異,像有些科技公司喜歡用「資深工程師」、「首席架構師」這種比較特別的稱呼。傳統產業可能還會有「副理」、「襄理」這些聽起來很復古的職稱。

實際看組織架構時,可以注意幾個小技巧:職稱前面有「副」字通常是二把手,像是副總經理就是總經理的副手;「資深」通常代表年資或能力較強,但不一定有管理職;「助理」開頭的職位大多是支援性質。另外有些公司會用英文字母分級,像是M1、M2代表不同級別的主管。

為什麼你的職稱總是被排最後?職場排序潛規則大公開,這可能是很多上班族心中的疑問。其實公司內部的人員排序暗藏玄機,不是隨便排的喔!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些不成文的規則,讓你下次看到名單時能秒懂背後的意思。

首先,職稱排序通常跟「資歷」和「重要性」直接相關。舉例來說,同樣是經理級,年資較深的往往會排在前面。但這也不是絕對的,有時候還要看部門的「話語權」。像是業務部門的經理,可能就會比行政部門的經理排序更前面,因為他們直接關係到公司的營收啊!

排序因素 影響程度 實際案例
職等高低 ★★★★★ 副總經理 > 經理
年資深淺 ★★★★☆ 任職5年經理 > 新晉經理
部門權重 ★★★☆☆ 業務部主管 > 總務部主管
特殊貢獻 ★★☆☆☆ 曾主導重大專案者優先

再來要注意的是「場合差異」。同樣一群人,在不同場合的排序可能完全不一樣。比如在內部會議的名單上,可能會按實際權力排序;但對外的公開文件,就可能會考慮到客戶關係或公關效果,把某些人往前排。這種時候不要太在意,因為這只是公司的「形象管理」手法啦!

還有一個很現實的點,就是「老闆的喜好」。有時候排序就是看誰跟老闆比較熟,或是誰最近比較受寵。這種情況在家族企業特別常見,明明職等一樣,但「自己人」就是會排前面。這種時候就…嗯,你懂的,職場就是這麼現實!

職稱排序

新人必看!從職稱排序秒懂誰是公司真正大佬,這篇幫你快速破解辦公室食物鏈!剛進公司最怕叫錯人,明明看起來很年輕卻要喊「總」,或是遇到掛「經理」卻沒實權的空殼主管?別擔心,台灣職場的職稱暗號其實有跡可循,跟著在地老鳥的經驗整理,保證你不會踩雷。

首先看這張台灣常見職稱權力表,越往上話語權越重:

職稱等級 常見頭銜 實際影響力
頂層大佬 董事長、總裁、CEO 公司方向他說了算
決策層 總經理、副總、協理 部門生死權在手
中堅幹部 經理、資深經理、處長 日常運作核心
執行層 副理、主任、課長 帶團隊衝業績
基層主管 組長、股長 管小事但沒資源

特別注意「協理」這個台灣特有職稱,看起來像經理級但實際權力直逼副總,通常是老闆親信或儲備幹部。另外「資深經理」不一定比經理大,有些公司只是年資區分,要看有沒有帶部門。最容易被新人誤判的是「特助」,掛這個title的可能是打雜小弟,也可能是太子爺來見習,關鍵看直屬主管是誰。

台灣中小企業還很愛用「顧問」頭銜安置退休高層,這些前輩雖然沒實權,但講話連董事長都要聽。如果看到名片印「創辦人」更要小心,就算沒掛職位也是地下皇帝。外商體系比較單純,VP(副總裁)以上才算真高層,不過台商混搭外資的公司可能會出現「副總經理兼營運長」這種複合頭銜,這種通常權力超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