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對金融市場來說是個特別的年份,那時候全球經濟正從大蕭條中緩慢復甦,各國開始嘗試新的經濟政策。你知道嗎?當時的台灣還在日治時期,但國際金融市場的波動已經悄悄影響著這座島嶼的經濟命脈。今天就讓我們聊聊那個年代金融市場的點滴,說不定能從中找到一些有趣的啟發。

說到1935年的交易方式,跟現在比起來真的是天壤之別。那時候沒有電子交易系統,連電話下單都很奢侈,大部分交易還是靠電報和面對面喊價。以下是當時幾種主要交易方式的比較:

交易方式 優點 缺點 使用地區
電報交易 速度相對快 費用昂貴 國際市場
場內喊價 即時性高 僅限當地 各大交易所
郵寄訂單 成本低 延遲嚴重 偏遠地區

雖然工具原始,但當時的交易員們可是練就了一身真功夫。他們要隨時關注國際新聞,解讀電報密碼,還要記住各種商品的即時價格。有些老交易員甚至能背出整週的棉花期貨報價,這種功力現在可能很難想像了。

技術分析在1935年也已經開始萌芽。那時候的操盤手會手工繪製走勢圖,用尺和鉛筆畫出支撐壓力線。有趣的是,有些現在常見的技術指標概念,其實在當時就已經有人在使用,只是沒有現在這麼系統化。比如說”箱型突破”這種概念,老交易員們會觀察價格在某個區間震盪後突破的時機,跟現在的做法本質上是一樣的。

當時台灣的糖業交易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國際糖價波動會直接影響台灣糖廠的出口利潤,所以糖廠的會計部門都要有人專門研究紐約和倫敦的糖期貨走勢。他們會把每天的價格變動記錄在大型帳本上,用手繪的方式標註重要轉折點,這種做法是不是跟現在的交易筆記很像呢?

1935

1935年台灣發生哪些重要歷史事件?這一年對台灣來說是個相當關鍵的轉折點,當時還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發生了幾件影響深遠的大事。從基礎建設到文化活動,這些事件不僅記錄了當時的社會面貌,也為後來的發展埋下伏筆。

首先不能不提的就是「始政四十周年記念台灣博覽會」,這場從10月10日開始為期50天的大型活動,可以說是日本政府為了展示殖民成果的「成果發表會」。整個博覽會分成台北主會場跟台南、台中分會場,動員了全台各地的資源,展出了台灣的農產、工業、交通建設等發展狀況。雖然現在看來有點像政治宣傳,但當時確實吸引超過百萬人次參觀,還順勢帶動了台北市區的都市規劃更新。

再來是交通建設方面的突破,這一年台灣縱貫鐵路完成了「海線」的全線通車。從竹南到彰化這段沿著海岸線修建的鐵路,讓西部平原的運輸更加便利。同時也開始了「新高雄驛」(現在的高雄車站)的興建工程,這些建設都讓台灣的交通網絡更加完善。

事件名稱 日期 重要性
始政四十周年記念台灣博覽會 1935年10月10日 日本展示殖民成果的大型活動
縱貫鐵路海線全線通車 1935年10月 完善西部平原交通網絡
新高雄驛興建工程開始 1935年 現今高雄車站的前身

文化教育方面也有重要進展,這年台北帝國大學(現在的台灣大學)增設了「熱帶醫學研究所」,專門研究熱帶地區的疾病防治。同時在台南成立了「台灣總督府台南高等工業學校」,也就是後來的成功大學前身。這些高等教育機構的設立,為台灣培養了不少本地人才。

1935年還發生了台灣史上傷亡最慘重的自然災害—「新竹台中大地震」。4月21日清晨這場芮氏規模7.1的地震,造成超過3,200人死亡,1萬多棟房屋全倒。災後日本政府推動了台灣第一套較完整的建築抗震規範,可以說是台灣防災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為什麼1935年對台灣經濟發展很關鍵?這個問題要從日本殖民時期的基礎建設談起。1935年台灣總督府推動了「始政四十周年記念台灣博覽會」,這場為期50天的大型活動不僅展示殖民成果,更帶動全島基礎設施全面升級。當時為了迎接國內外參觀者,台北市區進行大規模市區改正,包括鋪設柏油路、興建現代化公共設施,這些建設成為戰後台灣都市發展的重要基礎。

同一年,台灣的工業化也邁入新階段。日本政府將台灣定位為「南進基地」,開始大力投資糖業、製鹽、化學工業等重點產業。特別是高雄港的擴建工程,讓台灣對外貿易量大幅提升。我們可以從下面這個表格看出1935年前後的經濟數據變化:

項目 1930年 1935年 增長幅度
工業產值(萬円) 8,200 12,500 +52%
對外貿易額(萬円) 32,000 48,000 +50%
鐵路里程(公里) 1,200 1,500 +25%

1935年還有一個容易被忽略但很重要的轉變,就是台灣人的消費習慣開始現代化。隨著博覽會引進各種新式商品,都市地區出現百貨公司、咖啡廳等消費場所,民間儲蓄率也明顯提高。這些變化讓台灣社會逐漸從傳統農業經濟,過渡到具有現代商業特徵的混合型經濟。當年的電力普及率突破30%,自來水系統擴展到主要城鎮,這些都是影響後續數十年發展的關鍵因素。

從教育層面來看,1935年台灣人就學率達到58%,雖然日語教育是主要目的,但客觀上提升了整體識字率與技術能力。這批受過基礎教育的勞動力,在戰後成為推動經濟重建的重要人力資源。同時期實施的「米穀統制」政策雖然爭議很大,卻讓台灣農業生產更加組織化,為後來的土地改革埋下伏筆。

1935

1935年台灣總督府做了哪些重大決策?這一年確實是日治時期台灣發展的關鍵轉折點,總督府推行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政策,從基礎建設到文化治理都有重大變革。當時的台灣正處於工業化起步階段,這些決策不只改變了當下的社會面貌,更為後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首先在交通建設方面,總督府大力推動縱貫鐵路電氣化工程,這讓南北運輸效率大幅提升。同時也開始規劃環島公路網,雖然完整路網要到戰後才完成,但這個時期已經確立了主要幹道的路線。另外,基隆港和高雄港的擴建工程也在這年加速進行,讓台灣對外貿易更加便利。

政策領域 具體措施 實施時間
交通建設 縱貫鐵路電氣化 1935年啟動
港口擴建 基隆港、高雄港擴建工程 1935年加速
工業發展 日月潭水力發電廠完工 1935年正式運轉
文化政策 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台灣博覽會 1935年10月舉辦

在產業發展上,1935年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日月潭水力發電廠正式完工運轉。這個當時東亞最大規模的水力發電工程,為台灣的工業化提供了穩定電力,特別是對鋁業和化學工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總督府也在此時加強了糖業和鳳梨罐頭產業的輔導,讓台灣農產品加工業更上一層樓。

文化治理方面,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舉辦「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台灣博覽會」。這場為期50天的大型活動在台北公會堂等地舉行,不僅展示日本統治成果,也成為推廣台灣特產的重要平台。同一年,總督府還加強了對民間信仰的管理,要求寺廟進行登記,這項政策深深影響了台灣傳統宗教的發展樣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