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整理倉庫時翻到一盞古早的銅製油燈,讓我想起「扣盤捫燭」這個成語。字面上是摸著盤子找蠟燭,但實際意思是比喻做事不得要領、徒勞無功。這讓我不禁聯想到現代人常犯的毛病——明明有更有效率的方法,卻總是用最笨的方式解決問題。

就像前陣子幫阿嬤整理存摺,她堅持每週跑銀行刷簿子,完全不知道可以用手機APP查餘額。我教她用指紋登入時,她還緊張兮兮地說:「這樣錢會不會被駭客轉走啦?」其實現在的銀行系統安全得很,與其花時間排隊,不如學點新科技來得實在。

說到理財工具,這裡整理幾個常見的單位換算,很多人常搞混這些數字:

單位類型 換算公式 使用場景
公斤力(kgf) 1 kgf ≈ 0.0022 kip 機械工程材料測試
壓力單位 1 kgf/cm² ≈ 2.048 kip/ft² 建築結構承重計算
線上銀行功能 指紋登入比密碼快3倍 日常帳務管理

現代生活中有太多像「扣盤捫燭」的例子:明明有網路銀行可以隨時轉帳,卻非要臨櫃填單;能用計算機秒算的單位換算,硬要翻書查表;甚至連叫外送都比自己出門買便當還快。這些老派做法不是不行,只是效率實在差太多。

我那個在營造廠上班的表哥更誇張,每次計算鋼樑承重都要把公斤力換算成kip,然後再換算成磅。有次我實在看不下去,直接幫他裝了單位轉換APP,現在他只要對著手機喊「50公斤力等於多少kip」,答案就跳出來了,省下來的時間都能多喝兩杯手搖飲。

扣盤捫燭

扣盤捫燭是什麼?台灣人一定要知道的成語典故

大家有沒有聽過「扣盤捫燭」這個成語啊?乍聽之下可能有點陌生,但其實這個成語背後的故事超級有趣,而且跟我們日常生活遇到的狀況超像的!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成語的由來跟用法,保證讓你以後用起來超有fu~

這個成語出自《韓非子》,講的是古代有個人從來沒見過太陽,別人跟他形容太陽像銅盤,他就敲銅盤來想像太陽;後來又聽說太陽像蠟燭,他就摸蠟燭來理解。結果當然是完全搞錯啦!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只憑片面之詞或局部經驗來判斷事情,很容易就會鬧笑話。現在我們常用來形容那些只憑一知半解就妄下結論的人,是不是很貼切?

成語要素 說明
原文出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字面意思 敲銅盤摸蠟燭
現代用法 比喻片面瞭解、妄加揣測
適用場景 批評他人不懂裝懂時

說到這裡,突然想到我們身邊真的超多「扣盤捫燭」的例子耶!像是有些人只看新聞標題就開始高談闊論,或是聽別人轉述幾句就以為自己完全瞭解事情真相。這種時候用「你這樣根本是扣盤捫燭嘛!」來吐槽,既文雅又有力道,完全不會顯得太粗魯。而且這個成語用在職場上也超適合,當同事沒搞清楚狀況就亂給意見時,用這個成語提醒他,既不會撕破臉又能達到效果。

這個成語的發音也很有意思,「扣」要讀四聲,「捫」要讀二聲,很多人第一次念都會搞錯。記得有次在同學會上,有人把「捫」念成「門」,結果全場笑翻,後來這件事變成我們聚會時必提的梗。所以啊,學成語不只是增加知識,還能創造很多生活樂趣呢!

古人為何要用扣盤捫燭來比喻認知侷限?這個有趣的典故其實來自《呂氏春秋》,講述一個盲人摸到燭台和盤子,卻無法理解它們真正的樣子。這種以局部經驗來推斷整體的思維方式,正是我們常會陷入的認知盲點。

這個比喻之所以生動,是因為它貼切地描繪了人類認知的局限性。就像下面這個表格列出的,我們常常因為自身經驗或環境限制,而對事物產生片面理解:

情境 認知局限 可能產生的誤解
盲人摸象 只接觸部分 以為大象長得像柱子或扇子
井底之蛙 視野狹窄 認為天空只有井口那麼大
扣盤捫燭 感官限制 把燭台和盤子當成同一種東西

其實這種現象在現代生活中也很常見。比如我們常會因為某次不愉快的購物經驗,就認定某家店的所有商品都很差;或是聽到片面消息就急著下結論。古人用這麼生活化的例子來比喻,就是要提醒我們:認識事物要盡可能全面,別讓自己的經驗變成認知的牢籠。

有趣的是,這個典故還衍生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用來形容那些只憑片面了解就妄下斷語的人。就像現在網路時代,很多人只看標題就急著評論,不正是現代版的「扣盤捫燭」嗎?這種認知局限從古至今都沒變過,只是換了不同的形式出現罷了。

扣盤捫燭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這個問題其實可以追溯到宋朝時期呢!這個成語出自北宋文學家蘇軾的《日喻》,用來比喻只憑片面認識就妄下結論的狀況。蘇軾在文中講了個有趣的故事:有個盲人從沒見過太陽,別人告訴他太陽像銅盤,他就敲敲盤子當作太陽;後來又聽說太陽像蠟燭,他就摸著蠟燭想像太陽的樣子,結果鬧出把鐘聲當太陽的笑話。

說到這個成語的演變過程,其實蠻有意思的。宋朝當時的口語和現在台灣人講話的方式已經有點像了,都是用生活化的比喻來講道理。蘇軾這篇文章寫於1083年左右,算算到現在已經有將近942年的歷史囉!不過這個成語真正被收錄進辭典,可能要等到明清時期了。

下面整理幾個關於這個成語的重點時間資訊:

時間點 重要事件 相關人物
北宋元豐六年 (1083年) 蘇軾創作《日喻》首次使用這個比喻 蘇軾
明朝 開始被文人引用為固定成語 多位文學家
清朝康熙年間 正式收錄於《康熙字典》 編纂官員

這個成語在台灣也常常被拿來用喔!特別是老師在教學生不要以偏概全的時候,或是長輩提醒年輕人看事情要全面一點的時候。像我們平常聊天說「啊你不要在那邊扣盤捫燭啦」,就是叫對方不要只憑一點點了解就亂下判斷,這種用法在台灣的日常對話中其實還蠻自然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