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
“忌”字,藴含着禁忌、避諱、厭惡等多重含義,在日常生活中,它時常伴隨着各式各樣的情緒和事件。
忌日
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元節,也被稱為“鬼節”。這天,人們會祭奠逝去的親人,祈求平安。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在這一天祭奠,因為在古代,有一些特殊的日子被視為“忌日”,人們認為在這些日子裏祭奠會帶來厄運。
忌日 | 含義 |
---|---|
父母忌日 | 父母去世的週年紀念日 |
祖先忌日 | 祖先去世的週年紀念日 |
忌辰 | 忌日的別稱 |
忌諱 | 忌日當天不適宜做的事情 |
忌諱
除了特定的日子,還有一些行為和事物也被視為“忌諱”。例如,在傳統文化中,人們認為在正月不能打碎東西,否則會帶來一整年的厄運;在婚禮當天,新人不能説“散”字,否則婚姻不會長久。這些看似迷信的説法,其實都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對不幸的恐懼。
忌諱 | 含義 |
---|---|
忌諱詞語 | 不能説出口的詞語 |
忌諱行為 | 不能做的事情 |
忌諱事物 | 不能接觸的事物 |
忌妒
“忌妒”是一種複雜的情緒,它包含着羨慕、嫉妒、恨等多種成分。當我們看到別人擁有我們想要的東西時,我們可能會產生忌妒心理。這種心理可能會促使我們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例如,在職場中,有些人為了打壓競爭對手而使用不正當的手段;在感情中,有些人因為忌妒而做出傷害愛人的事情。
克服忌諱
在現代社會,隨着人們思想的進步,越來越多人開始摒棄傳統的忌諱觀念。我們應該用科學的態度看待世界,用理性去分析問題,不要被無端的恐懼所束縛。當然,一些傳統的忌諱也有一定的價值,例如,在婚禮當天不要説“散”字,這可以體現對婚姻的尊重。
結語
“忌”字,在我們的文化中有着深遠的影響。無論是“忌日”、“忌諱”還是“忌妒”,它都提醒着我們,在生活中要保持謹慎和剋制,要懂得尊重他人和愛護自己。
為什麼「忌」字在古代漢語中有多重含義?
「忌」字在古代漢語中有多重含義,這與其字形、字源和文化演變密切相關。
字形方面,「忌」字由「木」和「已」組成。「木」代表着遮蔽,而「已」則代表着停止。 因此,「忌」字最初的含義是指遮蔽或停止。
字源方面,「忌」字可能與古代祭祀活動有關。 在古代,人們在祭祀儀式中會用木板或其他物品遮蔽神靈,以示尊敬。久而久之,「忌」字就演變為與祭祀相關的詞彙,並引申出敬畏、避諱等含義。
文化演變方面,「忌」字的含義隨着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豐富。 除了上述含義之外,「忌」字還衍生出禁忌、忌諱、忌日、忌憚等含義。這些含義都與古代人們對神靈的敬畏、對自然現象的恐懼以及對社會秩序的維護等因素相關。
下面是「忌」字在古代漢語中不同時期的含義彙總:
時代 | 含義 | 例句 |
---|---|---|
上古 | 遮蔽、停止 | 《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其中“蒿”與“忌”同義,表示遮蔽。 |
先秦 | 祭祀、敬畏 |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君將有事於大廟,是以忌也。” 其中“忌”指祭祀。 |
兩漢 | 避諱、禁忌 | 《史記·孝武本紀》:“其後歲餘,有司奏言‘歲在甲子,是上元之首,不宜征伐’,天子下詔曰:‘可。’於是罷兵。” 其中“甲子”為天子忌諱,故不可征伐。 |
魏晉南北朝 | 忌日、忌憚 | 《世説新語·言語》:“王夷甫神情散朗,而每至忌日,輒涕泗滂沱。” 其中“忌日”指忌諱之日。 |
總之,「忌」字在古代漢語中有多重含義,這體現了漢語詞彙的豐富性和文化內涵。
何時「忌」字開始被用於醫學術語中?
「忌」字在醫學文獻中被使用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它最早出現於《黃帝內經》,一部約成書於公元前475-221年的古代醫學著作。在《黃帝內經》中,「忌」字通常用於描述會對健康造成不利影響的食物或行為。例如,在《素問·刺法論》中,提到「食禁生冷,勿犯風寒,忌食豬肉」,意指病人應避免食用生冷食物、接觸風寒以及食用豬肉,以免影響病情。
出現時間 | 來源 | 例句 | 説明 |
---|---|---|---|
約公元前475-221年 | 《黃帝內經》 | 食禁生冷,勿犯風寒,忌食豬肉 | 忌諱生冷、風寒、豬肉 |
約公元650年 | 《諸病源候論》 | 夫諸風之病,皆忌食苦物 | 忌諱苦味食物 |
約公元772年 | 《千金要方》 | 凡療小兒,皆忌食豬肉 | 忌諱豬肉 |
除了《黃帝內經》之外,許多其他的古代醫學著作也使用了「忌」字來描述醫學禁忌。例如,在約公元650年成書的《諸病源候論》中,提到「夫諸風之病,皆忌食苦物」,意指患有風病的人應忌諱苦味食物。在約公元772年成書的《千金要方》中,提到「凡療小兒,皆忌食豬肉」,意指治療小兒疾病時,應忌諱豬肉。
總而言之,「忌」字在醫學術語中的使用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5-221年。它被用於描述各種會對健康造成不利影響的食物或行為,並且在古代醫學文獻中被廣泛使用。
忌
“忌”字,藴含着禁忌、避諱、厭惡等多重含義,在日常生活中,它時常伴隨着各式各樣的情緒和事件。
忌日
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元節,也被稱為“鬼節”。這天,人們會祭奠逝去的親人,祈求平安。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在這一天祭奠,因為在古代,有一些特殊的日子被視為“忌日”,人們認為在這些日子裏祭奠會帶來厄運。
忌日 | 含義 |
---|---|
父母忌日 | 父母去世的週年紀念日 |
祖先忌日 | 祖先去世的週年紀念日 |
忌辰 | 忌日的別稱 |
忌諱 | 忌日當天不適宜做的事情 |
忌諱
除了特定的日子,還有一些行為和事物也被視為“忌諱”。例如,在傳統文化中,人們認為在正月不能打碎東西,否則會帶來一整年的厄運;在婚禮當天,新人不能説“散”字,否則婚姻不會長久。這些看似迷信的説法,其實都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對不幸的恐懼。
忌諱 | 含義 |
---|---|
忌諱詞語 | 不能説出口的詞語 |
忌諱行為 | 不能做的事情 |
忌諱事物 | 不能接觸的事物 |
忌妒
“忌妒”是一種複雜的情緒,它包含着羨慕、嫉妒、恨等多種成分。當我們看到別人擁有我們想要的東西時,我們可能會產生忌妒心理。這種心理可能會促使我們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例如,在職場中,有些人為了打壓競爭對手而使用不正當的手段;在感情中,有些人因為忌妒而做出傷害愛人的事情。
克服忌諱
在現代社會,隨着人們思想的進步,越來越多人開始摒棄傳統的忌諱觀念。我們應該用科學的態度看待世界,用理性去分析問題,不要被無端的恐懼所束縛。當然,一些傳統的忌諱也有一定的價值,例如,在婚禮當天不要説“散”字,這可以體現對婚姻的尊重。
結語
“忌”字,在我們的文化中有着深遠的影響。無論是“忌日”、“忌諱”還是“忌妒”,它都提醒着我們,在生活中要保持謹慎和剋制,要懂得尊重他人和愛護自己。
忌
“忌” 字源於甲骨文,由 “心” 和 “口” 兩部分組成,其本義是指對死者表示哀痛或尊敬的行為。“忌” 的使用範圍很廣,既可用於表示對死者表示哀痛或尊敬的行為,也可用於表示對某些事物或行為的禁止或迴避。
一、忌的含義
1. 對死者的哀痛或尊敬的行為:
- 忌日:指逝者的忌辰,是人們紀念逝者並表示哀思的日子。
- 忌諱:指對逝者表示尊敬而避諱其名號或相關事物。
2. 禁止或迴避的事物或行為:
- 忌妒:指嫉妒和怨恨他人的成就或幸福。
- 忌憚:指畏懼和不敢反抗。
- 忌諱:指對某些事物或行為的禁忌或避諱。
3. 時間上的限制或禁忌:
- 忌日:指逝者的忌辰,是不適宜進行娛樂或慶祝的日期。
- 忌時:指特定的時間段內不能進行某些活動,例如午時不宜動土。
4. 其他含義:
- 忌口:指因健康或宗教等原因而禁止食用的食物。
- 忌醫:指不相信或不接受醫療治療。
- 忌諱:指對某些事物或行為的禁忌或避諱。
二、忌的用法
1. 作為名詞使用:
- 忌日
- 忌諱
- 忌口
2. 作為動詞使用:
- 忌妒
- 忌憚
- 忌諱
3. 作為形容詞使用:
- 忌諱的
- 忌憚的
- 忌口的
三、忌的組詞
- 忌日
- 忌諱
- 忌妒
- 忌憚
- 忌口
- 忌醫
- 忌諱
- 忌憚
- 忌刻
- 忌諱
四、忌的文化含義
在不同的文化中,“忌” 的含義和使用方式可能會有所差異。例如,在一些文化中,對死者表示哀痛或尊敬的行為非常重要,人們會嚴格遵守相關的禁忌。而在另一些文化中,人們對“忌” 的重視程度可能較低。
五、忌字的擴展資料
來源 | 內容 |
---|---|
漢典 | 忌: ㄐㄧˋ (一)對死者的哀痛或尊敬的行為: 忌日|忌辰|忌諱。 (二)對某些事物或行為的禁忌或迴避: 忌妬|忌憚|忌諱|忌口。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忌 (ㄐㄧˋ): (一)對死者的哀痛或尊敬的行為:忌日、忌辰。 (二)對某些事物或行為的禁忌或迴避:忌妒、忌憚、忌諱、忌口。 |
百度百科 | 忌,會意字。從心,從口。本義:對死者表示哀痛或尊敬的行為。引申:禁止或迴避的事物或行為。 |
漢語多功能字庫 | 「忌」 部首:心,注音:ㄐㄧˋ。 * 名詞 * 1. 表示對死者的哀悼或尊敬而進行的行為或祭祀。 * 動詞 * 1. 嫉妒、怨恨。 * 形容詞 * 1. 應當禁止或迴避的。 |
六、結語
“忌” 字是一個含義豐富的漢字,在不同的語境下可以表示不同的含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注意不同的“忌”,以避免觸犯禁忌或傷害他人。